首先在脑海中就勾勒出了这样的一个画面:一道残桥,断柱残垣,古藤缠绕,枯草迎风,飞雪如织,冰雪浸寒。一对因外部力量干预的恋人,不得不分开,从此劳燕各飞,再无相见的时光。于是在这断桥边做最后的离别。这场景会让多少文人骚客挥几碇墨,让多少痴情怨女洒数行泪。
不是因风景而有故事,而是有了故事缠绵了风情。
所以,十几年前,第一次来到了西湖边,就迫不及待地问导游,断桥在哪里?导游向前方一指,一座不算很长的桥在我不远处停立着。多问了一句断桥残雪的来源。导游说:当地的一个地主,姓段,修了这座桥,所以就称之为段桥。因为冬季这个地方的积雪留存的时间较长,游人都到这里赏残雪,所以就起名断桥残雪。哎,此段非彼断,此景非彼情。一下子,就对欣赏这个景点失去了兴趣。以后的岁月里,又到过西湖几次,欣赏了那么多美景,唯独对这个景点没有怎么上心。
有了网络后,我专门搜了一下,据说最早记载“断桥残雪”的是唐朝的张祜,他的诗中的一句“断桥荒藓涩”,从中可知断桥是一座苔藓斑驳的古老石桥。大雪初霁,原来苔藓斑驳的古石桥上,雪已残而未消,有些残风剩雪的风情,就有了“断桥残雪”这一西湖的景观。
不由得对那个导游有点意见,咱能浪漫点好吗?如果这么像记载中的那么介绍,至少给我的感觉还是有一座历经岁月,古朴斑斓的桥,走在桥上,你仔细地听,用心地看,吟咏着一些诗词,与遥远的唐朝来一场隔离时空的握手。如果这么介绍,那么我肯定不会大失所望,转而用另一种心情去和这座古桥相会。
记得有一次到河南云台山旅游,感觉和一些地方的景色差不多,于是就吐槽了一句。导游跟我讲:看似风景都一样,但你用心去看,每一片石都有不一样的形态,每一湾的水都有不一样的风情,就是飘过的一片云,从你眼前掠过的一片叶,那都是不一样的。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确实,有了导游的启发,那天,感觉所遇所见的风景真的不一样。走过了红石峡、潭瀑峡、泉瀑峡、百家岩、万善寺等主要景点,领略了山势险峻,观看额峰壑之间云锁雾绕。爬上了海拔1297.6米的茱萸峰,朗诵了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天下来,大略地欣赏了云台山风景区双崖对峙的峡谷群和各种动态的瀑、泉、溪、潭,共同构成的"云台地貌"景观 ,也收获了很多的快乐。
生活中,很多事、很多人,都是横看成峰侧成岭,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去告知别人的一些事,对一个人的影响有时候还是很大的。比如我遇到的两位导游,给我带来两种不同的心境。
遇到一个对的人,真的很重要,大家说是不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