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有三宝,长调、呼麦、马头琴。呼麦可以说是草原三宝中最具有代表性和传播度的,不仅被称为是“蒙古族民间音乐的活化石”,更是被誉为“天籁之音”。
“呼麦”属于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的另外一种演唱方法,所以也被叫作“浩林·潮尔”。“呼麦”这一名称来自于Hoomii(英文)、xoomei(图瓦文)的音译,其本意为喉咙,也就是喉音的意思。“呼麦”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在演唱的过程中能够同时发出两种音响线条,展现出一种十分罕见的多声部形态。
最早的呼麦艺术产生于蒙古国。相传在三千多年前,蒙古国正处于战争时期,军队在打了胜仗时所有的士兵都要一起唱歌,来歌颂获胜的英雄。中国形成呼麦艺术的具体时期无法考证,但是根据我国相关专家考察后发现,该种喉音艺术发源于阿勒泰山麓,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遗产。蒙古人认为呼麦是对大自然的赞颂,神奇又神秘。
呼麦的发声原理是来自腹腔的气息在强烈冲击声带后,在声带发出类似我们平时借以放松声带的气泡音,也就是喉部低音,气泡音出现后,把气息撑住,不要让气息完全进入口腔,也就是要憋在喉部,这样就能持续地产生气泡音。在此基础上口腔内能产生出我们耳朵所听不到的很多泛音,这些不同音频的泛音会在软腭、舌根、舌尖以及唇的有机配合下,再加上部分气息的调节,能产生出明亮的类似哨音的音响。
呼麦的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两种:单独演唱和非单独演唱,此两种表现方式均得以流传。其中,单独演唱主要分布在新疆阿勒泰山地区,该种演唱方式与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呼麦形态极为相近,但是具有不同的地域特点;非单独演唱则是将呼麦和蒙古族长调互相结合,构成有名的和声演唱“潮尔道”。
随着呼麦艺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宣传,国家和地方政府也把保护和传承这一艺术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呼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组织实施5年保护计划。2009年10月1日,中国蒙古族呼麦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呼麦艺术已正式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日益重视与保护,但由于现代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与推进,内蒙古草原文化正日益受到侵蚀和破坏,内蒙古呼麦艺术正面临困境,濒临失传。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传承途径就是“人”,最难传承的也是“人”。这是所有艺术门类都会面临的问题。呼麦艺术的困境又该怎么解决呢?艺定美好小编觉得不需要过分地忧心。
当地和国家都在为拯救发展呼麦艺术做努力,在当地的学校和机构也开设了呼麦的课程,对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也有自己的章程。《明日之子》上哈拉木吉的呼麦表演还得到了一大票的关注。除了这些,在视频网站上,呼麦的热度也是只增不减,“魔性”的呼麦让不少人直呼上头。在国外的应用、网站上都有不少分享呼麦相关,自学呼麦还成为了一种潮流。不过有很多呼麦跟正经的文化遗产还是扯不上关系的,不过至少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你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