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爱百科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首页 生活常识

保定曾经是首都,地域内最早的国都

时间:2024-02-25 20:49:13 作者: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从前保定民间有两句古话:一句是“保定城里衙门多”,另一句是“保定城有三十六庙,七十二衙门”。可见衙门多是旧时保定城的一大特点。所谓“衙门”,即旧时代官吏办公的处所,该名称始于南北朝,盛于唐宋,沿用至明清。明清时又增加了“署”的称谓。进入民国,“衙门”名称废止,其机构改称“政府”。只是在过去保定民间,这些处所仍然俗称“衙门”。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分别从行政官署、军法之衙、衙门人物、类衙场地四个部分为大家讲述老保定各类衙门的由来以及和这些衙门相关的故事,为今人和后人品味保定历史文化提供借鉴,本期我们为大家推送的是保定地域内最早的国都。

如果要问在保定地域内历史上最早的官署在哪里,这当推唐县战国时期的中人城。这座中人城曾是战国时一个封国的国都,该封国就是鲜虞族所建的中山国,距今已2500余年。这事儿我们还是从头说起吧。 


01 鲜虞族的由来

鲜虞族是北方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其前身是狄族。狄族是来自漠北的游牧民族,该族部落众多,最主要的有赤狄、长狄和白狄。殷商时期,他们开始由漠北向南移动。至西周时,其中的白狄到达陕西、山西一带。白狄部落又分仇由、肥、鼓和鲜虞四姓。公元前774年,肥、鼓、鲜虞三姓,自山西越过太行山来到河北。

鲜虞中山国山字形礼器

这时的河北中北部(包括保定全境)属于西周封国北燕之地,燕国地广人稀,松散落后,史称“弱燕”。到河北之初,狄族人就迅速占领了今保定以南、邢台以北的河北大片北燕土地。狄族人来河北时是以姓氏部落形式存在的,由于鲜虞姓势力最大,故狄族三姓又统称鲜虞。

至战国时,鲜虞人的军事、经济实力已经非常强盛。他们便模仿中原各封国做法,于公元前506年在今我们保定的唐县建立了国家,取名中山国。后期还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认并正式受封,其首领与战国七雄一样被封为王。鲜虞中山国在战国时曾扮演过重要角色,给中华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先是与魏、赵、韩、燕“五国相王”,平起平坐。后一度又和战国七雄比肩,被称为“战国第八雄”。


02鲜虞中山国的疆域

鲜虞中山国不同时期疆域图

鲜虞中山国在保定的疆域,参考清代王先谦的观点,初期应含今保定市的竞秀区、莲池区、徐水区、满城区、清苑区、顺平县、涞源县、唐县、曲阳县、阜平县、望都县、定州市、安国市、博野县、蠡县、高阳县、安新县,等17个市县区。到后期,即公元前314年,鲜虞中山国曾向处于今保定北部的燕国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扩疆战争。当时中山大军奋勇向北推进,今山西东南部、河北蔚县、北京南部、天津西部,数百里面积和数十座城垣(含保北全部)悉为中山所有。

从公元前774年鲜虞族来河北,到公元前506年在保定唐县建国,直到于公元前295年被赵国所灭,今保定大部被鲜虞人断断续续管辖达479年,几乎绵亘于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其中唐县作为国都的时间长达91年(公元前506年至公元前415年)。之后国都迁定州,定州作为国都达34年(公元前414年至公元前380年)。两段相加,鲜虞中山国共在保定地区建都125年。后迁都今平山,保定仍是鲜虞中山国疆域。


03鲜虞中山国的国都

鲜虞族最早立足在今正定,其大本营北迁唐县当在昭公十三年(公元前529年),这从《左传》的一段记载可以侧面印证:“晋荀吴自著雍以上军侵鲜虞,及中人。”这段话很重要,它给我们传递了难得的三个信息:一是它告诉我们昭公十三年(公元前529年),鲜虞主力已经北迁到了今天的保定西部;二是鲜虞大本营设立在了今唐县的“中人”;三是中国史书上第一次出现了“中人”地名。  

那么,鲜虞中山国到唐县立国的时间是哪一年?查《左传》公元前507年以前的所有记载,都是用的“鲜虞人”称谓,突然改提“中山”是公元前506年。这一突然变化记载在《左传·定公四年》中:

“四年(前506年),春,三月,……中山不服,弃盟取怨,……而失中山。”

《左传》作者这一不经意间的轻松描述,却反映了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因为这是中国所有史书中最早使用“中山”字样。说明这一年(前506年)春三月,鲜虞人已经在今保定西部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并且取名叫“中山国”。  

有国家就有国都,那么,新生的鲜虞中山国他们把都城具体建在了今唐县的哪里?目前还有争论。

例如,有一种观点认为,既然晋国军队用“上军”进攻鲜虞人的“中人”,说明“中人”之地即是鲜虞人的主力和大本营所在地。因此有一种观点认为:唐县的“中人城”(今唐县南北城子之间)就是中山国的国都。其代表人物是西晋时写了《中山记》的张曜,他沿袭《战国策》所说“中山国,有故城,城中有山,故号中山”的思路,认为:

“(中山国)郡治中人城,以其城中有山,故谓之中山。”

中山国出土的精美文物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今唐县县城西北部古时一个叫委粟关的地方是中山国的国都。代表人物是南北朝时期写了《水经注》的郦道元,他参考晋朝人写的地理书《地道记》,不是十分肯定地认为:

“(中山城)城内有小山,在城西侧而锐上,若委粟焉,疑即《地道记》云望都县(今唐县高昌)有委粟关也,俗以山在邑中,故亦为之中山城。”

其实委粟关离南北城子距离并不远,几乎是同一个区域。虽然各自描述的方位存在差异,但都没有超出唐县地面。上世纪唐县北城子一带,曾出土大批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包括马衔、剑、削、壶、鐏、鼎、豆、瓿、甗、簋等,设计都极其精美,符合当时中山国时期的工艺水平。结合西晋张曜所说“(中山国)郡治中人城”之语,今唐县南北城子之间,与鲜虞中山国的国都关联性较大,可能性也较大。

中山国出土的精美文物

那么,在长达91年的时间中,鲜虞中山国将位于今唐县的国都建到了什么规模?由于记载和遗存的不足,今天要还原描述难度不小。

中山王厝墓出土的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

《唐县历史文化之光》的作者陈勇、史登顺对此做过研究。他们分析认为,鲜虞中山国的都城应在唐县封庄、宋庄、南北城子、东杨庄一带。城区呈坐北朝南布局,北界在封山(丹凤山)前封庄村,东西长约1500米。城区南界在南城子,东西长约1200米。城区东界和西界各南北长约1500米。城区周长约15华里,总面积约345万平方米。而且他们更具体认为,城内王宫衙门区在城内东北部,西部为军队驻扎区和手工作坊区,南部为商贸、居民、宗庙区。他们的研究分析,可供参考。


04鲜虞中山国的办公衙署

至于鲜虞中山国的军政官员办公的衙署是个什么样子,今天我们更难知其详了。不过根据考古资料证明,鲜虞中山国当时的国力已经很雄厚,并可以和周边国家特别是强大的晋国相抗衡,说明其经济、军事、科技水平已非同一般。中山国人心灵手巧,工匠和艺人众多,其各类器具的艺术造型和图案纹样,堪称鬼斧神工。他们在冶炼、铸造、建筑、制陶、制玉、丝麻、服装、酿酒、乐器等方面的技艺之高超,是战国时期其他国家所不能比的。有些技术,即使今天我们都无法破解。比如,其镂刻在坚硬铜质器物上的工整精美的长篇铭文,线条极其圆润流畅,我们至今都不知道他们是采用了什么工具和方法刻上去的。

鲜虞中山国国都示意图

有了经济实力,又有国民的聪明才智,其国都建设估计会是比较讲究的。当时中山国在今唐县所建国都的府署机关,也一定极具科学性和艺术性。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