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爱百科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百科

金马碧鸡坊的来历 ,老昆明的“金马”和“碧鸡”

时间:2024-01-10 11:09:28 作者: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金马”和“碧鸡”是老昆明的象征和“图腾”。“金马”的原型是皮实的云南马,东晋《华阳国志》就说滇池出产龙马,是龙马交配出来的骏马,可“日行五百里”。“碧鸡”的原型是靓丽的绿孔雀,或者是家鸡的祖先原鸡,都是云南的宝贝。早在汉代,云南“金马碧鸡”之宝的名声就传到了长安,朝廷还派出特使前来迎求。“金马碧鸡”寄托着昆明人幸福的愿景,昆明人无不以“金马钟秀、碧鸡呈祥”自豪,昆明有金马山、金马关、金马寺,又有碧鸡山、碧鸡关、碧鸡寺,闹市区有金马坊和碧鸡坊,老昆明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也被命名为金碧路,构成了独特的“金碧呈祥”文化。

云南“状元”袁嘉谷证明

“金马碧鸡”之神在滇不在蜀

据《汉书》记载,早在汉武帝的时候,就有方士对这位迷信天子说,滇南有个碧鸡神,毛色青翠,能破石而飞,所到之处,大放神光。这碧鸡有一丈多高,啼声清长,10多里外都可以听见,说得汉武帝心神向往。他的曾孙汉宣帝又听说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可以派人前往祭祀,“请”来长安。于是汉宣帝派谏仪大夫王褒前来祭请“金马碧鸡”。由于一路艰辛,王褒病死途中,祭请“金马碧鸡”之事也不了了之。王褒号称辞赋大家,临死前留下一篇《移金马碧鸡颂》称:持节使王褒,遥拜南崖,敬移金精神马、缥碧之鸡,处南之荒,深溪回谷,非土之乡。归来归来,汉德无疆,广乎唐虞,泽配三皇。黄龙见兮白虎仁,归来归来,可以为伦。归兮翔兮,何事南荒。

有意思的是,就因为这“金马碧鸡”名声太大,也引来了它们的“原产地”之争。《汉书》说“金马碧鸡”出自益州,这个“益州”可以指“益州郡”,指的是滇。也可以指“益州部”,是东汉时的成都。一些人认为,早在唐宋时期,成都就有金马坊和碧鸡坊,可见金马碧鸡神话是秦汉时期从今天的成都经川西到云南逐渐“南迁”的,云南地区的金马碧鸡信仰及其衍生物,是在成都唐宋金马坊、碧鸡坊风靡后的元明清时期才逐渐被人知晓的。

对此,清末云南经济特科“特元”袁嘉谷不服。他在自己的《滇绎》中特别写下“金马碧鸡”一节,认为《后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都指出“金马碧鸡”出自禺同山,《后汉书·郡国志》也说:“青蛉有禺同山,俗谓有金马、碧鸡。其源始于宣帝时,方士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这个青岭和禺同山都在云南,所谓“益州”,当然是云南所在的“益州郡”。正因为如此,“今则昆明之山,以金马、碧鸡为名矣。山下有金马关、碧鸡关,城南有金马坊、碧鸡坊。又有金马寺、碧鸡寺。旧督署有碧鸡台。建水有金马市、碧鸡市”。至于有人说“金马、碧鸡当在蜀者”,果真如此,当年王褒已经到了蜀地,怎么还会说他“卒于道”——死于半路呢?

昆明“金碧交辉”盛景由来已久

金马坊和碧鸡坊就在昆明市中心,在正义路(三市街)和金碧路相交口处两侧,东边一坊近金马山,称金马坊;西边一坊近碧鸡山,称碧鸡坊。两坊巍然对峙,自然是金碧辉煌,雄浑壮丽。至于建坊时间,地方志书所说不一,或说是明初永乐年间,或说是明宣德年间,至今最少也有500多年了。500年间,两坊三毁三建,最后重建于1994年4月,并在坊前立一碑,题为《重建金马、碧鸡二坊记》,其中一段文字提到“金碧交辉”传说:相传春分或秋分两节令日,若又适逢农历十五,可见“金碧交辉”之奇观——日徐西落,余晖如金,由西照射碧鸡坊;月方东起,皓光似银,从东铺洒金马坊,两坊倒影投于地,渐移渐近,交辉一瞬,动人心弦。

这里的“金碧交辉”说,“相传”而已。最早的依据当在罗养儒的《纪我所知集》(《云南掌故》)中。此书专列“昆华八景中之金碧交辉”一节,说因为日月运行的相互关系,“金碧交辉”的奇景要60年才出现一次,而且必须是在属鸡的丁酉年。罗养儒引老辈人的话说,清道光年间的丁酉年,即1837年,中秋节正好是秋分节令那一天,天气晴和,机会难得。昆明百姓聚集三市街口,围观“金碧交辉”盛景。到了酉时,即下午五六点之时,月已出而日未落,日月相对,日照碧鸡坊,据说坊影映在地下,清清楚楚,渐渐向东移动;而月照金马坊,据说坊影稍淡,却不模糊,也渐渐向西移动。开始时,两坊倒影相距两丈多,相对移动,越移越近,不到两分钟,两坊影子终于“交辉”,后来渐渐消逝。此后,到了清光绪丁酉年,即公元1897年,中秋节又在秋分之日,城中百姓再次汇集两坊之下,准备一睹“金碧交辉”盛景。两坊倒影再现,渐趋渐近,相距一尺之遥时,光影突然消逝,功亏一篑。眼见“交辉”不成,看热闹者无不搓手叹息。此时的金碧两坊,已经不是1837年的两坊,原来的两坊已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后来的两坊是云贵总督岑疏英于清光绪十年重建的。重建的两坊为什么不能“交辉”?罗老先生认为岑氏重修时高度与原来的两坊对不起来,因此“交辉”失败。

近人宋嘉俊有《金碧交辉》诗曰:“金碧交双影,春秋逢二分。”说每年农历的春分和秋分两个节令都会出现“金碧交辉”,有幸者一年可见两次。又有学者认为,月球在天空的位置变化,并不以60年为周期。60年一现“交辉”之说,缺乏科学根据。每年二月、八月的春分和秋分节令中的特定日子,只要天气晴朗,“金碧交辉”当会不止一次地出现,甚至清晨也可能看到(万揆一《金碧交辉几时见》)。

“金碧交辉”到底说的什么?

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金碧交辉”的质疑者就不少,而且理直气壮。而关于“交辉”的记载则显得底气不足,重建碑文说是“相传”,罗老先生说是“据闻”,如此而已。

在1989年3月出版的《昆明文物古迹》中,王海涛就撰写《金碧交辉辩》一节,将“金碧交辉”斥之为“天方夜谭式的奇观”,“完全不可能!纯属伪科学!”

2002年8月,又有高衡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高级工程师的权威身份,在《金碧神韵》一书中大呼:“谁能见到金碧交辉?”

两位学者对“金碧交辉”说提出了质疑:

一、60年一见“金碧交辉”?

高衡认为,以60年为一个周期是中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与日月运行无关。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日、月、地球的运动并不均匀。地球环绕太阳一周平均时间为365.2422天,而月亮环绕地球一周平均时间为29.5306天,而在地球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和月亮环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之间,还有一个5°9′的变动夹角,这使得日、月、地球三者间的运动方式更加复杂,不可能有一个60年重复的周期关系。

至于“交辉”的时间,一说必须在丁酉年秋分与中秋重叠之日。王海涛和高衡分别对此进行了考证,结果都与传说对不起来。王海涛遍查明清两代共543年的历表,共查出9个丁酉年,中秋又逢秋分只有1次,即明永历十一年。可惜这年金、碧两坊毁于战火,无法“交辉”。而“交辉”论者提到的道光丁酉年秋分在农历八月二十四,光绪丁酉年秋分在农历八月二十六,都不是中秋。放宽一点儿说,酉年秋分逢中秋还有一年,就是明正德癸酉年,但史无“金碧交辉”记载。可见,丁酉年或酉年秋分逢中秋就“金碧交辉”的说法是靠不住的。

熙熙攘攘的碧鸡坊。

二、日影和月影是相向移动还是同向移动?

所谓“交辉”时两坊影子相对移动而最后相接,也违背常理。傍晚时分,月亮在东,太阳在西,坊影则一个在西,一个在东,这没有问题。但地球从西向东自转,日、月从东向西移动,即使日影、月影果真同时出现,两坊影子只能同时向东移动,只不过一个向东退缩,越来越短;一个向东延伸,越来越长。不可能一个向东,一个朝西,相向移动,最后相交。除非乾坤颠倒,月落东而日落西,而且月光又足够强,否则“交辉”是完全不可能的。

张灯结彩的金马坊。

三、夕阳下看得见“金碧交辉”吗?

高衡认为,落日的余晖和月出的初辉同时在地上投下光影是不可能的。他论证说,月亮仅仅反射太阳光而已,按照天文学的计算,即使是满月当顶,月亮最亮的时候,它的亮度也只有太阳的375000分之一,大约只相当于一只100瓦的灯泡在21米之外的亮度。就是太阳落山之后很久,如此微弱的光线也难得在地面投射出影子来,何况是在太阳仍然照射大地之时(《谁能见到金碧交辉》)。

笔者也好事,读过王、高两先生文章,挑个农历十五跑到昆明郊外。等到太阳落了好久,月亮升得两杆子高,西山背后天幕,仍是亮亮的一片,地上总不见月光。大概王、高之说,有些道理。

王海涛说,最早记载金马、碧鸡两坊的史籍是明景泰六年出版的《云南图经志书》,其中就没有一个字提到“金碧交辉”。此后两坊两毁两建,史志也始终没提“交辉”奇景。至于“昆明八景”或“昆明十景”提到的“金碧交辉”,并不是今人所谓两坊之影相“交”的所谓“交辉”,而指金马山与碧鸡山相对成趣的美景。另外,“交”的意义是“俱”,是“共”,有“都是”“同时”的意思,“金碧交辉”的意思就是金马、碧鸡两山同时屹立在昆明城东西两侧,使一方形胜大为增辉。

如今重建的金马坊和碧鸡坊。

如果把“交”解释为“同时”,那么“金碧交辉”不仅可以用于金马、碧鸡两山,也可用于金马、碧鸡两坊。有人认为,傍晚夕阳西下,光照金马坊,反射到碧鸡坊上,便是“金碧交辉”。还有人认为,夕阳西沉于碧鸡坊,月亮初起于金马坊,即为奇景,不必论“交辉”与否。而其实,这“金碧交辉”很可能只是文人手笔而已。李源道的大理《崇圣寺碑铭并序》中,也大书“三塔峙立,金碧交辉,世丽与山埒”之句。若有好事之人,附会月起日落,三塔交辉,六十年一遇或一年两遇,再让后人去考证得不亦乐乎,岂不累哉!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