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中叶,瑞典已经成了一个以芬兰湾为中心的波罗的海强国,它的领土包括了卡列利阿、因格里亚、爱沙尼亚和立窝尼亚。瑞典火枪兵和长枪兵,开始变得闻名于世,瑞典步兵的战斗力逐渐超过周边的国家。
瑞典的地理位置
在“三十年战争”中,瑞典火中取栗,又趁机从德意志公国那里夺取了大片领地,包括西波美拉尼亚、维斯马、不莱梅公国和费尔登地区。同时,端典还征服了丹麦和挪威在松德海峡以北的大片领地。
瑞典屡屡南下入侵,几乎成了北欧霸王
北欧地区几乎已经变成了瑞典的天下,没有哪个北欧国家没被瑞典揍过,瑞典由此开始强势崛起。
瑞典当时为何能崛起
人口稀少、气候苦寒、仅有100万人口的北欧小国瑞典,为什么能取得这些胜利?这要归功于它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尽管这支军队规模还不到10万人,但比起欧洲当时大多数的陆军,它的军事专业化程度要高得多。
从当时的枪械和步兵列阵来看,瑞典火枪兵训练严格、战术得当,其射速较快,射手装填火枪的熟练度非常高,三排齐射方阵也被古斯塔夫国王进行了优化改良,火枪与长枪搭配适当,配合默契。因此数量不多的瑞典军队战斗力大大提升。
瑞典火枪兵,令对手非常头疼
这就难怪瑞典能如此蛮横,简直成了“北欧小霸王”,就靠着这支人数虽不多、但非常专业化军队,几乎吊打周围一切对手。
战争前奏:欧洲各国的霸权争夺
公元1697年,时年15岁的查理十二世即位,成了瑞典的少年君主。他崇尚武功,刚一上台就立志要成为“北欧的亚历山大大帝”。
年纪轻轻就被称为“北方雄狮”的查理十二世
1700年,雄心勃勃的俄国沙皇彼得一世,也打算扩展俄国的势力范围。那时候的俄国,疆域远没有现在这么大,很多地盘和港口,还没有夺取过来。尤其波罗的海的入海口,成了彼得一世想要吃到口的肥肉。
为了夺取波罗的海的入海口,俄国与欧洲的丹麦、波兰等国组成了针对瑞典的军事同盟,彼得一世决意要从瑞典那个18岁的“毛头小子”手中夺波罗的海沿岸地区。
纳尔瓦:波罗的海沿岸的重要要塞
而恰逢此时,彼得一世自以为的一个“绝佳”机会到了。
西班牙的国王查理二世去世了,他去世前没有明确册立王位继承人,即将引起一场王位争夺战。而西欧各国也蠢蠢欲动,打算在此次争夺战中分到一杯羹,能瓜分一点西班牙在欧洲各地的地盘,因此分散了欧洲各国对东北欧的注意力。
既然如此,趁这些强敌们把注意力挪向了西边的西班牙。那俄国借机在东北欧地区出兵搞点事情、捞点好处,抢到波罗的海沿岸重镇纳尔瓦,顺便收拾一下瑞典,只怕也没人注意到吧?自然也就不会有哪个势力前来干预。
而波兰,也频频被瑞典南下骚扰,因此也把瑞典视为一个大威胁,波兰王国和俄国达成同盟协议,也是为了对付这个北方危险的敌人。
瑞典人的精锐善战、先进的军事化确实令这些中欧、东欧国家非常头疼。即使是英勇善战的波兰翼骑兵,也觉得瑞典火枪兵很不好对付。
因此波兰也加紧敦促盟友俄国,快点出兵开付纳尔瓦地区,对瑞典王国宣战。也就在这一年,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派出专使前往俄国,并带来秘密口信。正在五颜六色标记的欧洲地图前凝神沉思的彼得一世,得知密使前来,立刻宣布召见。
当波兰专使传达了国王敦促俄国展开军事行动的口信后,彼得一世回复专使:
“如果今天得到与土耳其缔结合约的消息,明天我就将下令部队进攻!”
近代俄国崛起的领路人:沙皇彼得一世
原来,之前俄国也和土耳其争夺过亚速海地区的地盘,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但也都没占到什么便宜。从1695年到1696年一年时间,俄国付出惨重的伤亡,总算占领了亚速城。疲惫不堪的俄军无力再进攻,双方只好重新和谈。
1700年8月8日,彼得一世总算收到了期待已久的回复——俄国与土耳其缔结了为期30年的和平条约。彼得一世立刻下令准备出兵,庞大的战争动员机器开动起来,物资转运也源源不断。在数十里的大道上,一万多辆大车满载粮草、弹药、被服等军械物资,准备开付前线。
彼得一世率军围攻纳尔瓦要塞
9月,秋雨绵绵不停,彼得一世组织起了4万5千多人的大军,携带数百门大炮,大量火药炮弹以及粮食物资。俄军浩浩荡荡地出发,连沙皇本人也以炮兵上尉的身份编入了俄军,加入到开付纳尔瓦的队伍中。
实际上,自信满满的彼得一世不知道,期待和自信有多高,后面的耳光就有多响。
俄军将近5万人到达了纳尔瓦城下,俄军不仅有步兵,还包括8000骑兵和200门大炮,以及相应的炮兵。俄国人一到就先修筑了5公里长的工事,并炮轰要塞,企图迫使瑞典守军投降。纳尔瓦的瑞典守军总共还不到2000人,然而俄军却围攻了近3个月都没攻下。
俄军团团围困纳尔瓦,连续开炮,轰击要塞长达两个星期。但是,出乎彼得一世意料的是,纳尔瓦的城墙非常坚固,而俄军的火炮落后,装备陈旧,而且携带火药不足。俄国人对于欧洲坚固的强化要塞其实并没有什么见识,更别提如何攻克要塞的技巧和经验了。
结果,就在俄军炮弹耗尽,而对纳尔瓦的坚城一筹莫展之时。到11月中旬,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却趁着彼得一世的同盟者波兰按兵不动之机,出乎意料地亲自率领32000多人的瑞典军队,前来纳尔瓦增援被围守军。
趁暴雪天进军的瑞典军队
瑞典军队总兵力不少,几乎接近了前线俄军的数量,但是查理十二世只率领了其中近万人的精兵、携带几十门火炮,以便起到出其不意的突击效果。
而查理十二世这支奇兵的突然绕后出现,令攻不下城正发愁的沙皇彼得一世大吃一惊,他把俄军的指挥权交给了外籍将领克鲁瓦,自己却不知跑到了何方。事后得到证实,他跑到了诺夫哥罗德。
按彼得一世的为人来看,他本是俄国的一代雄主,照道理还不至于如此畏惧敌人、临阵脱逃,但他的确是在交战之前,离开了战场而不知去向。至于彼得一世为什么突然这么怂,很多人也争论不休,这确实是一个谜。
他这一跑不要紧,俄国军队本就士气低落,沙皇临阵跑了,指挥权交给外籍军官,对俄军士气的影响可想而知!后续的战斗结果自然很快见分晓了。
瑞典军队趁大雪突袭,俄军惨败
11月30日、查理十二世率领的瑞典援军精锐部队8000余人,突然出现在了纳尔瓦城下。当天拂晓,大雪纷飞,尽管俄军比瑞典人多出五倍有余,但查理十二世镇定自若,看准了俄军组织落后、外强中干并且毫无准备的弱点。而自己军队在大雪天发起攻击,恶劣天气掩护了部队的行动,因此,他敏锐的军事眼光认为这次突袭十拿九稳。
他自信地对手下的将士说:
“这是天赐良机,在风雪中,敌人是无法看清我们的人数到底是多少。”
查理一世知道俄国人战术僵化。庞大的兵力分散部署在周围,限制在了特定的区域工事里。导致全军困在狭小的空间范围内,各部之间的机动增援和联络都非常不利。
恶劣天气掩护了瑞典军队
瑞典军队潜伏得很隐蔽,而俄国军队大多因为大雪天而躲在战壕里,根本没察觉到瑞典人已经赶到了附近,哨兵们毫无预警。上午时分,8000将士在瑞典国王的带领下,分两路猛然攻入俄军的阵营中。瑞典军队闪电般的冲锋,使俄军顿时乱作一团、到处都是喊杀声和俄军惊慌的叫喊声。
由于战线过长、联系方式落后,俄国人根本搞不清到底来了多少瑞典军队。大部分俄军被各个击破,军官们无法有效指挥,结果各部都在以营级为单位各自为战,或者干脆四散乱跑。只有彼得一世的2个近卫团还在坚持抵抗、但这点兵力的反击对大局已经无济于事了。
原本俄军挖掘的沟壕就是为了阻挡瑞典人,防止近战强悍的瑞典人迫近,以便能够远程密集火力射击,发挥出俄军数量众多的威力,但此时已经毫无意义了。
瑞典军队趁着大雪掩护自己,之后冲到俄军防线前,以密集的燧发枪快速射击,俄军从未与这样的强悍欧洲火枪兵交手过,在火枪对射中,仅坚持了一轮就大败溃退。瑞典军轻易突破防线,杀到了壕沟里。
瑞典人兵分两路,呈钳形攻势攻击俄军侧翼,就是打算包饺子一样把俄国人卡在自己阵地战壕里,让他们无法出来。使得数量众多的俄军发挥不出优势,只能挤在一起,这战术策略相当狠辣,正命中俄军弱点。
瑞典军队的突袭收到奇效,快速突破防线
就在瑞典人突破了壕沟以后,俄军骑兵表现更差,骑兵军官慌乱中带领骑兵冲锋,企图冲击瑞典军的阵地,结果在对方火枪兵和火炮的攻击下,俄军纷纷落马,剩下的骑兵吓得掉头就跑,华丽的俄国骑兵简直成了纸糊的,一触即溃。
向后溃败的俄军骑兵带头逃跑,强行渡过纳尔瓦河。在瑞军的炮火之下,俄军骑兵“咕咚咕咚”地一个个掉下马,从马上滚落到河里。被瑞军火枪和火炮打死打伤,以及掉到河里淹死的俄军骑兵就多达1000多人。
很快俄军第二道防线也被突破,俄国人完全乱了阵脚,无心战斗,人数众多的俄国人在自己阵地上乱作一团,被数量远远少于自己的瑞典人疯狂砍杀,战争成了一面倒的屠戮。
瑞典国王亲自率兵大砍大杀,大批俄军士兵如同无头苍蝇一样被砍死,剩下的步兵溃兵也纷纷往后逃跑,加入到骑兵逃跑的队伍中,这场面已不像是在战斗而像在猎杀逃兵。
然而河面上的桥梁挤满了俄军败兵,早已不堪重负,再加上瑞典人看准时机,用火炮轰击桥梁以及附近。结果在火炮的震撼下,桥塌了,桥上的大批士兵葬身河底。没能过河的俄军干脆成片跪倒投降,做了瑞典人的俘虏。
而那些逃离大部队,四散溃逃的败兵,在如此寒冷的天气以及缺乏粮食的情况下,结局只有冻饿而死。
俄军抵挡不住只能投降谈判
当晚,战场终于寂静了下来,俄军被迫展开投降谈判,因为那2个近卫团的顽强抵抗,对于瑞典人来说还是有一定分量的筹码。
经过谈判,查理十二世和俄国人商议协定:俄军在投降以后,有权利携带除大炮以外的武器和军旗撤离纳尔瓦。
但当剩下的俄国人,一队队经过刚修复的桥梁向河对岸时,奸诈的瑞典国王却不遵守协议,“不讲武德”地下令向俄军发起突击。
瑞典人很快包围了他们,并抓住了领头的军官,抢夺了他们的武器和财物。结果,保存完好建制的这两个近卫团也被缴了械,所部的军官也全部被俘虏。
战役结果:
纳尔瓦战役就这样结束了,对于俄国人来说,简直是标志性的耻辱。俄军与瑞典军队首次交锋就败北于纳尔瓦城下,而且一败涂地。
此次会战,4万多人的俄军全部被击溃,被瑞典人击败伤亡8000多人,再加上冻死、落水饿死、以及失踪人数,损失在10000人左右。
更糟糕的是高级军官几乎无一生还,79名军官被俘,包括那位临时总指挥克鲁瓦,和其他外籍军官一样,直接投降了瑞典。缺乏高级指挥人才的俄军更加雪上加霜。
数百门大炮全部损失,145门大炮被瑞典人缴获,其他火炮的不是损毁就是被丢弃。而瑞典军队阵亡仅600多人,受伤2000人,总伤亡人数不到3000人。可以说彼得一世的俄军,经此一战元气大伤。
18岁的瑞典国王以少胜多、大败俄军的消息,很快成为了欧洲的大笑柄,俄国在西欧各国中的威望更是一落千丈,而查理十二世却是名声大振。
在维也纳,在巴黎,瑞典大使在欧洲各国的宫廷宴会中大肆吹嘘:
“我们的国王到达战场前两天,沙皇彼得一世就吓得屁滚尿流地逃回莫斯科了!”
更过分的是,瑞典人居然制造出了俄国惨败的纪念徽章,金光闪闪的徽章上,一面刻着彼得靠着大炮取暖,而火炮正在轰击纳尔瓦,题词写着“彼得站着取暖”。另一面则是沙皇带领俄国人逃离纳尔瓦,彼得丢盔弃甲,哭哭啼啼,题词写着羞辱的文字“逃之夭夭,哭声哀哀”。
徽章在瑞典王宫里被珠光宝气的太太们、勋章闪闪的将军们争相传看,人人哈哈大笑,嘲讽俄国人无能,同时典礼进行曲奏响,人人高呼:
“国王万岁”
纳尔瓦战役胜利之后,查理十二世却并没有趁机继续去攻击彼得一世。他只留下了15000人防守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而自己又率军东奔西走,毫不停歇。
瑞典先后又向丹麦和波兰开战,把和俄国共同结成“反瑞典联盟”的这两国盟友一顿痛揍,抢了不少地盘,甚至在两年后攻陷了波兰的首都华沙。
在多次会战中,查理十二世都是领兵亲征,身先士卒,并且都是在劣势兵力下取得了胜利,看得出查理十二世确实在军事上很有天赋。也因此,欧洲人送给他一个“不败国王”的美誉。年纪轻轻的瑞典国王就此踏上了巅峰。
双方胜负原因
俄国兵力众多,为何不仅攻不下纳尔瓦,反而在少数瑞典军队的突击下一败涂地?
俄国制度的落后:17世纪后期的俄罗斯,疆域已经是非常辽阔,堪称一个庞大帝国,但是除了征服的很多土地人烟稀少,开发价值不大以外。在制度上,以及经济、政治、文化方面,俄国更是比欧洲各国落后不少。
无论是已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英国与荷兰,还是诸如法国、西班牙、瑞典这类仍然奉行君主制的西欧或北欧国家,但在经济制度上,都已抛弃了腐朽的农奴制度。但唯有东欧的俄国依旧我行我素,抱着落后的农奴制不放。
瑞典军事思想先进:瑞典的火枪兵,以及相应的步兵战术,已经走在了当时步兵作战的前列,超越了各国。
瑞典军队向来强调将射击火力,与冷兵器冲锋进行有机结合。当欧陆主要强国都在17世纪末淘汰了长枪时,瑞典陆军的每个步兵营还有部分保留长枪兵这一兵种。
17世纪时火枪兵的装备
在正面交战中,瑞典步兵会以5——6排的纵深部署步兵横队,并以长枪手保护前后的火枪兵。在冲锋时,长枪手也会和使用刺刀的士兵混编,以便加强正面攻击强度。
瑞典自从改进了三排齐射方阵之后,步兵齐射的方阵在当时更加高效率。并且瑞典火枪兵换弹速度快,动作娴熟,射击精准。面对敌人的对射,非常沉着,即便伤亡同伴就在身边,也绝不会害怕而轻易溃退,而瑞典燧发枪的密集射击给对手往往造成很大伤亡,瑞典火枪兵往往几轮内就能击溃对手。
想想这场景:身着整齐闪亮的蓝色军服的瑞典火枪兵和长枪兵,配合得当,近战可突刺,远程射击也排列整齐,射击精准,比西班牙火枪兵还要可怕。这样严整有素的步兵军队,的确能令对手伤亡惨重,难怪能令东北欧地区各国惧怕。
瑞典步兵军事战术先进
反观俄军,不少士兵都是临时征集来的,缺乏训练,大多数都是新兵,一到遭到突袭就惊慌失措,被敌人密集射击带来伤亡时,很容易崩溃逃跑。
并且俄军火枪兵动作生疏,射击不精,阵列齐射效率更是不及瑞典人,再加上火炮落后陈旧,炮弹威力不足,以及缺乏攻克坚固要塞的经验,导致俄国人始终不太会攻城,以至于面对纳尔瓦这种要塞,只能困于城下。
彼得一世的临阵退缩,以及更换的临时指挥官表现太差,也是俄军失败的一个直接原因。
战役的后续影响:
纳尔瓦战役中俄军虽然惨败,但却打醒了俄国,这一场并非伤筋动骨的失败,对于彼得一世来说,反倒是一记能让他清醒的耳光。纳尔瓦的城墙,并没有令他灰心丧气,反而令他亲身体会到了俄国的落后和低效,也清醒地看出了俄国军队战斗力的低下。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这一仗的大败,反倒对俄国军事的变革是一件好事,是一种警醒,打开了近代俄国开拓变革的序幕,令彼得一世走向了带领俄国振兴的道路。
他在总结了数训后,立即加紧了对俄国军队的军事化改革。那一年失败的冬天,他一直在莫斯科的一个农庄里反思经验教训,并到处组织大臣,决心重建一支新式俄军。
对教堂征税、拿出积攒的老本来补充军费、征集铜钟来铸造火炮、联系聘请各路军事专家和外籍优秀人员,以便重新组建军官团。这一套套举措,很快实施,在他的努力下,一支装备新式火炮和枪械、并采用先进战术思想的正规俄军很快组建起来了。
而查理十二世自从纳尔瓦偷袭得手以后,就没再正眼瞧过俄国。也许他就没再把俄国当成对手,连续8年都忙于东征西讨,继续对中欧的德意志地区、北欧的丹麦以及东欧平原频频骚扰。瑞典火枪兵打遍了东北欧大地。
如此霸道蛮横的行径,使得周围国家越来越讨厌瑞典。周边舆论开始一边倒地声讨查理十二世。
而彼得一世,在改革重振了俄军之后,使得俄军的战斗力表现也有了飞跃。在后来的攻打杰尔普特要塞以中击溃了瑞典守军的一部分,并在后来的再次攻打纳尔瓦战役中,巧妙攻克了纳尔瓦,并击败了瑞典军队的一名部将。
但是,在第一次惨败于纳尔瓦城下的狼狈经历,使得彼得一世一直都没有忘,他始终在寻找机会洗刷耻辱。
8年后,彼得一世和查理十二世终于又进行了他们之间的第二次决战——波尔塔瓦战役。但在这一场“双王会战”中,胜利女神没有再帮助瑞典。彼得一世一雪了前耻,查理十二世则遭到了他平生军事生涯的第一场大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