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爱百科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百科

俄罗斯的历史:从东北欧一隅到横跨欧亚的大帝国

时间:2024-06-19 23:52:50 作者:夜鸿羽1

欧亚大陆包括三大部分:东端的亚洲,西端的欧洲,以及中间地带。欧亚大陆的中间地带,主要是突厥、蒙古、俄罗斯。

历史上的俄罗斯各国,类似于亚洲的春秋战国,其中,莫斯科公国,类似于秦国,最终完成了统一。只不过,中间地带的春秋战国七百年,比亚洲的春秋战国五百年,晚了近两千年。东斯拉夫人,一直到唐末,才走出原始部落社会,开始建立政权。

弗拉基米尔公国时代:

公元978年(中国北宋年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斯维亚托斯拉维奇的儿子雅罗斯拉夫出生,封为罗斯托夫王公,罗斯托夫公国成立。后来他的弟弟鲍里斯·弗拉基米罗维奇继位罗斯托夫王公。

公元1097年,基辅罗斯诸王公在基辅公国的柳别奇地方,召开会议,重新划分领地,大家同意所有诸侯都应听命于基辅大公,而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在这次会议上,分得了佩列亚斯拉夫尔、斯摩棱斯克、罗斯托夫、诺夫哥罗德等四国。

1108年,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派他的儿子尤里·多尔戈鲁基,去统治基辅罗斯东北部的土地,1125年,尤里·多尔戈鲁基,决定将他统治的首都,从罗斯托夫迁往苏兹达尔,因此他统治的联合公国,称为“罗斯托夫-苏兹达尔公国”。

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

尤里·多尔戈鲁基于1151年成功占领了基辅,夺取基辅大公之位。1151年,他被伊贾斯拉夫二世·姆斯季斯拉维奇赶出基辅,失去了基辅大公之位。1155年,尤里·多尔戈鲁基再次占领了基辅,并再次夺取基辅大公之位。1155年,尤里·多尔戈鲁基的儿子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建立弗拉基米尔公国。

尤里·多尔戈鲁基

“莫斯科”这一称谓源自芬兰语,意为“潮湿的地方”。弗拉基米尔大公国尤里·多尔戈鲁基大公(绰号长手)在位时(1125-1157),建莫斯科城(1147年)。

在尤里·多尔戈鲁基去世后,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违背父亲的遗嘱,从两个弟弟手中夺取了罗斯托夫公国和苏兹达尔两公国,三大公国联合成为弗拉基米尔公国,弗拉基米尔王公升级为弗拉基米尔大公,在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的统治下,弗拉基米尔公国日渐强盛。1169年,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攻占了基辅,赶走了基辅大公姆斯季斯拉夫二世·伊贾斯拉维奇,弗拉基米尔大公取代基辅大公,成为基辅罗斯各公国的最高首领。

自1237年起,蒙古入侵,征服基辅罗斯各国,而拔都汗在1246年,封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为弗拉基米尔大公,协助治理俄罗斯各国。1263年,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公去世后,强大的弗拉基米尔公国分为五国,分别是:特维尔、罗斯托夫、佩列斯拉夫尔-扎列斯基、雅罗斯拉夫尔、科斯特罗马。

继位的金帐汗别儿哥汗,封特维尔王公雅罗斯拉夫·雅罗斯拉维奇为弗拉基米尔大公,这位新大公与弟弟瓦西里·雅罗斯拉维奇 及侄子德米特里不和,互相攻伐。瓦西里在1272年夺得大公之位,致力于稳定自涅夫斯基去世后不稳的政局,在他去世后爆发了1281-1293年东北罗斯内战,这次战争,导致弗拉基米尔大公大权旁落,至14世纪中叶,弗拉基米尔公国,被作为封臣的莫斯科公国、特维尔公国、下游诺夫哥罗德公国,完全瓜分。

莫斯科大公国时代:

时间:1283年—1547年

莫斯科大公国

12-13世纪,弗拉基米尔大公国成为罗斯最大的封建公国。丹尼尔·亚历山德罗维奇是莫斯科公国的始祖,他的长子叫尤里·丹尼洛维奇是第二任莫斯科王公。1325年尤里的弟弟伊凡一世丹尼洛维奇继位,莫斯科王公升级为莫斯科大公,他横征暴敛、敛财无数,又一毛不拔,因此获得“钱袋”的外号。1340年伊凡一世长子谢苗·伊凡诺维奇继位,被金帐汗国的汗封为弗拉基米尔大公,1353年因染上黑死病死亡,弟弟伊凡·伊万诺维奇继位,称为伊凡二世。

丹尼尔·亚历山德罗维奇

1359年伊凡二世儿子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继位,1378年夏,德米特里率领罗斯诸公国在梁赞公国的沃扎河把金帐汗国击溃。1380年9月,德米特里在顿河举行了军事会议,决心率众背水一战,当金帐汗国的士兵渡过顿河时,德米特里半渡而击,金帐汗大军落荒而逃。德米特里被罗斯人称为“顿斯科伊”,意思是顿河英雄。1389年,德米特里去世,长子瓦西里·德米特里耶维奇继位,即瓦西里一世,对外继续与立陶宛和蒙古人作战,为莫斯科公国赢得了战略空间。

伊凡二世

瓦西里一世

十三世纪上半叶,由弗拉基米尔公国分封为莫斯科大公国,十三世纪末割据独立。1440年代,金帐汗国在长期内讧之后瓦解,分为喀山汗国、卡西姆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克里米亚汗国等几个汗国。而莫斯科公国在瓦西里一世儿子瓦西里二世统治时期,几乎全部废除了莫斯科公国内部的独立公国,诺夫哥罗德公国被并入了莫斯科公国。1462年瓦西里二世去世时,莫斯科公国面积已达四十六万平方公里。

瓦西里二世去

1478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1462--1505 年在位)正式吞并诺夫哥罗德共和国,这是俄罗斯走向中央集权制国家的重大步骤。开始了突破性的改革,制订公国内的度量衡标准,统一货币,使自己在国家内部的政治更加统一化,建立了一支属于自己支配的强大军事力量,加强了中央集权。公元1497年他又颁布了法典,上面明确规定拜占庭的双头鹰国徽为俄罗斯公国的统一国徽,在象征着最高权力的玉玺上也刻上了这样的标志,从此俄罗斯作为一个统一国家也有了自己象征性标志。这部法典包括了治理国家的各方面的条款,在商业、农业、交通等方面都有了明确的规定。伊凡三世还收复了各地的国土,并逐渐扩张侵略其他国家,在诺夫哥罗德背叛时,亲自出征,炮击城墙,迫使诺夫哥罗德彻底投降,并处决叛乱贵族。基本上摆脱了金帐汗国的统治,他是莫斯科公国一位了不起的大公。

伊凡三世

伊凡三世的儿子瓦西里三世(1505 --1533 年在位)瓦西里三世延续祖辈传统,不断向外扩张。1512年与立陶宛开战,攻克斯摩棱斯克,将其并入莫斯科公国。1523年和1524年两次远征蒙古人的喀山汗国,扶植傀儡。到1533年去世,莫斯科公国面积达到二百八十万平方公里。

瓦西里三世

前沙皇时代:

时间:1547年—1598年

1533年,瓦西里三世去世,遗诏由叶莲娜同七位大贵族组成摄政会议,在伊凡四世成年之前代理朝政。但叶莲娜很快就与许多大贵族水火不容,她废除了摄政会议,独揽大权,并逼死了瓦西里三世的两个弟弟。

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登基,发表了振奋人心的讲话。虽然只有17岁,讲话显得那么成熟,富有哲理,一副老成统治者的样子。他自称“沙皇”,以前人们认为拜占庭是世界的中心,只有拜占庭帝国统治者称为“皇帝”,现在他以最高称号“沙皇”来治理国家。

伊凡四世

在1547-1552年的远征中灭亡了喀山汗国(喀山攻城战),这是俄罗斯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标志着从此以后俄罗斯力量强于鞑靼人的力量,为俄罗斯越过乌拉尔山脉吞并地域辽阔的西伯利亚扫平了道路。

1556年,阿斯特拉罕汗国也被吞并,然后又吞并了大诺盖汗国和巴什基尔亚,使北高加索许多民族归顺俄罗斯,伊凡四世时期,俄罗斯开始成为多民族国家。到1557年,西伯利亚汗国也臣服于伊凡并于1579年被占领。1558年发动立窝尼亚战争,试图向波罗的海扩张。由于邻近国家波兰立陶宛联邦、丹麦、瑞典的介入和贵族的反对而受阻,使战争长期化,打了二十五年。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向欧洲展示了俄罗斯的国力。

1572年,其麾下军队在莫洛季战役中重挫了被称为“奥斯曼帝国之鞭”的克里木汗国政权。1578年,俄军于立窝尼亚战争中,在温登战役惨败。1579年,斯特罗甘诺夫家族派人与曾被沙皇处以重刑的哥萨克首领叶尔马克联系,鼓动他入伙,去征服西伯利亚汗国,为沙皇拓展疆土效犬马之劳。伊凡四世在沙皇俄国的开国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1584年3月28日,伊凡雷帝终年54岁,死于中风。伊凡四世之子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称费奥多尔一世。1589年,君士坦丁堡东正教教廷正式承认莫斯科教廷独立,此后莫斯科教廷的宗教领袖不再是都主教,而是升格为大牧首,全称全俄及莫斯科东正教大牧首。1598年11月7日,费奥多尔病逝。费奥多尔在位14年。费奥尔多没有男性继承人,随着费奥尔多去世,俄罗斯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留里克王朝子嗣断绝了。

混乱时代:

时间:1598年—1610年

鲍里斯·费奥多罗维奇·戈东诺夫沙皇(1598年—1605年在位)。他即位后改革司法制度,派遣留学生至西欧,允许路德宗在俄罗斯修建教堂,增强俄罗斯在波罗的海上的力量。他还建立密探网,残酷迫害有谋反嫌疑的人。后来伪季米特里造反时,中毒身亡。

费多尔二世,费奥多尔·戈东诺夫(1605年4月23日—6月11日在位)。鲍里斯.戈东诺夫之子,费多尔二世是俄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沙皇,总共只持续了49天。是一名出色的地理学家,但不幸被伪沙皇伪德米特里一世推翻,与其母一同被害。

伪季米特里一世(1605年~1606年在位),历史上认为其冒充了伊凡四世最小的儿子—季米特里王子(季米特里·伊万诺维奇,伊凡四世的儿子,实际上在乌格利奇市神秘死亡)。

瓦西里四世(1606年-1610年在位),下诺夫哥罗德的贵族,当鲍里斯·戈东诺夫为沙皇时,他奉命前往乌格里奇调查伊凡四世幼子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皇子的死因。他报告皇子是自杀的,但是传言是鲍里斯·戈东诺夫所策划的谋杀。后来伪季米特里一世在外国势力支持下公开自称皇子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带领其支持者谋反。1610年波兰军队攻入莫斯科,瓦西里被推翻及俘虏后,被带回波兰囚禁。1612年在波兰被杀害。

瓦西里四世

罗曼诺夫王朝时代:

时间:1613年—1721年

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罗曼诺夫,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首位沙皇(1613年—1645年在位)。罗曼诺夫家族首领、菲拉列特大主教费多尔·罗曼诺夫之子,也是伊凡四世的皇后阿纳斯塔西娅·罗曼诺夫娜的侄孙。

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罗曼诺夫

1613年2月21日,俄罗斯全地会议,也就是全俄缙绅大会,选举米哈伊尔·罗曼诺夫做沙皇。新沙皇选举产生后,俄罗斯正式结束了长达三年的无主状态,也标志着俄罗斯“空位时期”一个阶段的结束。

米哈伊尔既没有经验,也没有能力治理国家。他本人性格软弱,没有独立人格,对母亲和身边近臣的话言听计从,根本不具备一个统治者所应有的意志力。这样尽管米哈伊尔名义上是沙皇,但实际上大权被掌握在朝中的大贵族们的手中。1644年,郁郁寡欢的沙皇米哈伊尔病重去世。

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罗曼诺夫,阿列克谢一世,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二位沙皇(1645年7月23日—1676年1月29日在位)。

阿列克谢一世

1654年5月,沙皇阿列克谢率军亲征波兰,第一个目标就是斯摩棱斯克。9月,俄军攻陷斯摩棱斯克,波兰守军投降。1655年夏,俄军攻陷维尔诺(今维尔纽斯),此后又攻陷了数座波兰城市。阿列克谢再度于1656年率军出征,试图借机收复波罗的海沿岸领土,以便在将来同瑞典的抗衡中占据有力的地理位置。这一次俄军攻陷了里加,但是很快传来消息说,卡尔十世率军正在归途,向里加方向进发。俄军实力远远不如瑞典军队,阿列克谢被迫从里加撤军。此后俄罗斯又为东乌克兰同土耳其数次交锋,最终以俄罗斯胜利而告终,第聂伯河东岸的东乌克兰正式并入俄罗斯版图。1676年1月29日,阿列克谢病逝于莫斯科。

费奥多尔三世·阿列克谢维奇(1676年-1682年在位),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与玛丽亚·米罗斯拉夫斯卡娅之子。费奥多尔三世·阿列克谢维奇于1678年进行人口普查,次年开始征收户籍税。贵族按其家族出身担任高级官职的门第制度于1682年废除。外交方面,与瑞典的矛盾激化,1676年—1681年与土耳其交战,最后以土耳其承认左岸乌克兰合并于俄罗斯告终。

伊凡·阿列克谢维奇·罗曼诺夫,伊凡五世(1682年—1696年在位)。他是阿列克谢一世与玛丽亚·米罗斯拉夫斯卡娅之子。因病弱低能,不能参与国政。伊凡即位后不过是名义上的沙皇而已,实际权力被同母姐姐索菲亚公主掌握,直到1689年再次发生政变,将索非亚囚入修道院为止。此后权力落入彼得手中,即俄罗斯历史上最著名的彼得大帝。与日后被称为“俄罗斯最伟大的帝王”的彼得大帝生于同一时期,也就注定了伊凡五世悲情的一生。

俄罗斯帝国时代:

时间:1721-1917年

彼得一世·阿列克谢耶维奇(1682年4月—1696年与伊凡五世共治),(1721年11月2日—1725年2月8日在位),1721年,彼得一世(彼得大帝)改国号为俄罗斯帝国。俄罗斯帝国首位皇帝,后世尊称其为彼得大帝。

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1682年即位,1689年亲政,1697年,派遣使团前往西欧学习先进技术,本人则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下士随团出访,先后在荷兰的萨尔丹、阿姆斯特丹和英国的伦敦等地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并聘请大批科技人员到俄罗斯工作。彼得大帝统治时期的一项重要改革是引进外国专家和技术,以帮助俄罗斯现代化。他鼓励人们学习科学、技术和工业技能,并设立了一些新的学校和科技学院。他还建立了海军和陆军,并致力于打造一支强大的军队。这些举措对俄罗斯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俄罗斯在欧洲地位有所提升。

叶卡琳娜一世·阿列克谢耶芙娜,史称叶卡捷琳娜一世(1725年2月8日—1727年5月17日在位)。

叶卡琳娜一世

在公元1711年,叶卡捷琳娜和彼得一世一起参加了第三次俄土战争,根据伏尔泰的著作《彼得大帝》来讲,叶卡捷琳娜在这次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她急中生智,那么俄罗斯必定完败,虽然这一场战斗的胜利并不是仅仅来源于叶卡捷琳娜,但是彼得一世还是也记下了这份恩情。

丈夫死后,得到近卫军的支持,于1725年加冕成为俄罗斯帝国皇帝。但是不太参与国政,实权被亚历山大·达尼洛维奇·缅什科夫掌握。

叶卡捷琳娜一世是第一位统治俄罗斯帝国的女性掌权者,这位女性主导俄罗斯帝国开辟了一个合法的路径,也为以后她的女儿伊丽莎白一世和孙媳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登基打下了良好基础。叶卡捷琳娜一世在位期间提倡缩减军费的开支,减轻农民税收,她也因此得到了百姓们的爱戴。

她本来想让女儿伊丽莎白继位,但公众的舆论希望由彼得的孙子登基。在缅什科夫的操纵下,女沙皇在头脑不清醒的时候,指定彼得一世的孙子继承王位,称彼得二世。

彼得二世

彼得二世·阿列克谢耶维奇,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的独生子,也就是彼得一世的孙子,史称彼得二世(1727年5月18日-1730年1月30日在位)。彼得二世是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父系直系继承人中的最后一个皇帝,这位短命的皇帝只活到了15岁,统治时间不过短短的三年。

彼得二世年幼,不理朝政,所有国家政务全部委托给缅什科夫处理。彼得也不喜欢学习,整日游乐,经常带着年轻的多尔戈鲁基公爵、姑姑伊丽莎白等人出去打猎。军政大权就被缅什科夫一个人把持。

安娜·伊凡诺芙娜·罗曼诺娃,伊凡五世之女,彼得一世的侄女,史称安娜一世(1730年1月30日—1740年10月28日在位)。

安娜一世

1710年与库尔兰公爵结婚,但不到三个月其夫死,遂以遗孀身份成为库尔兰女公爵,统治库尔兰公国,以后终身未嫁;1730年1月19日,彼得二世去世了,枢密院的老同志迅速达成了一致意见:库尔兰女公爵安娜将继位沙皇。

在位期间长期对外用兵,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中与哈布斯堡家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联合对抗波旁王室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并取得胜利,但在南下进攻奥斯曼帝国的战争(第四次俄土战争)中受挫;以风流著称,无后,令其甥孙伊凡六世继位。

伊凡六世·安东诺维奇,为安娜一世的外甥女、梅克伦堡的安娜·利奥波德芙娜和不伦瑞克的安东·乌尔里希之子。史称伊凡六世(1740年10月28日—1741年12月6日在位)。

1740年10月5日,伊凡六世的姨祖母安娜一世在临终时收养了他,并宣布伊凡六世是她的继承人。安娜还宣布由她的长期情人兼顾问,库兰公爵恩斯特·约翰·冯·拜伦担任摄政王直到伊凡六世成年。

伊凡六世的统治和他母亲的摄政仅持续了13个月,1741年12月6日,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发动政变登上了皇位。1764年7月5日午夜,米洛维奇在一些驻军的支持下逮捕了指挥官别列德尼科夫,并要求别列德尼科夫释放伊凡六世。一个名为切金的军官立刻按照秘密指令让伊凡六世的狱卒杀死了伊凡六世。

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沙皇彼得一世与叶卡捷琳娜一世的第三个女儿。史称伊丽莎白一世(1741年12月6日-1762年1月5日在位)。

伊丽莎白一世

在安娜逝世,伊凡六世短暂执政后,1742年4月25日,32岁的伊丽莎白身穿金钱绸缎长裙,在圣母升天大教堂亲自加冕称帝。她即位后,宣布继承彼得一世的传统,废除了声名狼藉的内阁,恢复俄罗斯元老院,并把权力集中于她。在废除死刑的同时,伊丽莎白朝廷保留了打击政敌的秘密官厅。她大力支持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在位时期建造了莫斯科大学、冬宫等建筑,进行大量的建设工程。此外,伊丽莎白统治下的俄国还发动了对瑞典和普鲁士的战争,尤其是她联合奥地利大公玛丽亚·特蕾莎、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进行的七年战争。1762年,伊丽莎白在七年战争尚未结束时病逝,享年52岁。

伊丽莎白是俄罗斯帝国最受欢迎的君主之一。被一些历史学家描述为“聪明而善良的俄国女皇”。

彼得三世·费奥多罗维奇,是荷尔斯泰因·哥道普的卡尔·腓特烈和安娜·彼得罗芙娜之子,彼得一世的外孙。因为伊丽莎白一世女皇未婚而且无嗣被挑选为继承人,史称彼得三世(1762年1月5日—7月9日在位)。

彼得三世

其统治时期,普鲁士势力在俄罗斯宫廷的影响达到顶峰,在他之后的俄罗斯君主均为日耳曼血统。彼得三世登基后,开始了积极的政务活动。彼得三世在皇帝的位子上一共坐了半年,但在这半年里签署了大量法令。彼得三世的功过是非至今毁誉参半,大多数人以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流传下来的正史为依据,认为彼得三世是个神经质的怪人,智力水平发展一直停留在孩童时代;身为一国之君,但对周围的一切,包括他统治下的俄罗斯非常冷淡,漠不关心,乃至大肆出卖国家利益。

在彼得三世统治的半年时间里,进一步推行了大量改革措施。根据彼得三世签署的法令,解散了秘密刑侦衙门,没收了教会的土地,建立国家银行,扶助工商业发展,解除外贸禁令,停止了对旧礼仪派教徒的迫害。

1762年6月28日按照叶卡捷琳娜的意思,彼得三世签署了退位诏书。一个星期后,彼得三世死在了距离圣彼得堡三十公里的罗普舒。死因至今不明。

叶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谢耶芙娜,史称叶卡捷琳娜二世,后世尊称其为叶卡捷琳娜大帝(1762年7月9日-1796年11月6日在位)。

叶卡捷琳娜二世

1744年,被俄罗斯女皇伊丽莎白一世挑选为皇位继承人彼得三世的未婚妻。1745年,与彼得结婚并皈依东正教,改名叶卡捷琳娜。1762年,率领禁卫军发动政变后即位。她主张开明专制、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其统治期间,俄罗斯帝国向南、向西扩张,在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中取得右岸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部分地区,对土耳其作战取得黑海沿岸地区与克里米亚和库尔兰部分地区;但在阻止土尔扈特东归的作战中却几乎全军覆没。她的扩张加剧了俄国社会矛盾,激起了劳苦大众的不满,继而导致了普加乔夫起义的爆发,又进一步强化俄国农奴制,并使农奴制达到顶点。

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版图

1796年11月6日凌晨,因中风去世。叶卡捷琳娜在位时期因治国有方、功绩显赫,使当时的俄罗斯成为名副其实的欧洲第一强国。其才干与名气也闻名海内外,成为俄罗斯人心目中和彼得一世齐名的一代英主。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34年,俄罗斯国家的土地面积扩大了67万平方公里,打开了通向黑海和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击败了俄国的老牌敌人土耳其和瑞典,还和普鲁士和奥地利一起瓜分了波兰,从而得到波兰46%以上的土地。

还有那句霸气无比的豪言:如果我可以活到两百岁,整个欧洲都将匍匐在我的脚下。——叶卡捷琳娜二世

保罗一世·彼得罗维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儿子。史称保罗一世(1796年11月17日—1801年3月23日在位)。

保罗一世

在俄罗斯历史上,保罗一世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他重复了父亲彼得三世的命运,最后死于宫廷阴谋。关于保罗一世的相关资料流传甚少,而且后世对其评价也有失公允。从历史记载上来看,保罗一世并非是他同时代人描绘的那样,精神不正常,举止怪癖,而是一个诚实,严厉,追求秩序的君主。但他所处时代的限制,其本人决策失误和个人政治智慧的缺乏导致了最终的悲剧 。尽管叶卡捷琳娜二世曾暗示保罗一世是她和情夫格里戈里·格里戈里耶维奇·奥尔洛夫的儿子,格里戈里是罗曼诺夫家族第一代沙皇的妹妹塔蒂阿娜·费奥多罗芙娜的后裔,因此他也有具有罗曼诺夫家族的血统。但在官方上,保罗依旧是彼得三世和叶卡捷琳娜大帝的独生子 。

保罗的一生因他的母亲而蒙上了一层阴影。他的统治持续了五年,最后死于政治暗杀。在位期间最重要的成就是采用了俄罗斯王位继承法,这项法律一直沿用至俄罗斯帝国罗曼诺夫王朝统治的结束。保罗一世即位后的所作所为以全面维持君主专制为目标。他自认是救世主的化身,希望重新统一天主教和东正教,并为此在圣彼得堡修建了与罗马圣伯多禄大教堂相似的喀山大教堂 。

亚历山大一世·帕夫洛维奇,保罗一世之子,史称亚历山大一世(1801年3月23日—1825年12月1日在位)。

亚历山大一世

亚历山大一世在位期间改革俄罗斯兵制,设立军团制,改变了从伊凡四世一直沿用二百余年的贵族统兵制。由于他在拿破仑战争中领导反法同盟击败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一世,复兴欧洲王室,从而被欧洲各国贵族称为“欧洲的救世主”,加上其做为战后欧洲神圣同盟的领导者,故又被称为“神圣王”。他的统治前期主要在战争中渡过,后期则沉寂在和宫廷仕女游玩,以及对于神秘主义的研究上,开始渐渐不理政事。最终在继任者康斯坦丁大公、尼古拉一世在位期间,俄罗斯帝国爆发了一连串起义。历史对他的评价往往呈现为两极分化的,他的行为不能被理解。因此被称为”北方的斯芬克斯”和“两面神”。

尼古拉一世·巴甫洛维奇,保罗一世的第三子。因长兄亚历山大一世死后无男嗣,次兄康斯坦丁大公放弃皇位继承权,因此被立为俄罗斯皇帝。史称尼古拉一世(1825年12月1日—1855年3月2日在位)。

尼古拉一世

1825年继位时镇压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贵族军官发动十二月党人起义,此后他加强对自由思想和革命运动的镇压,设立了秘密警察第三厅。镇压波兰1830年起义。虽然尼古拉知道有必要对落后的农奴制度实施改革,但却把改革限制在不与贵族利益发生冲突的范围内。实施了币制改革、法典编纂事业和国有农奴管理方式的改革。对外继续推行神圣同盟的宗旨,和梅特涅合作,镇压欧洲自由主义、民族主义运动。1849年镇压匈牙利民族运动。为扩大在黑海和高加索的统治权而与大英帝国、法国、奥斯曼帝国发生克里米亚战争。并在战争结束前去世。

亚历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维奇, 沙皇尼古拉一世与皇后亚历山德拉·费奥多萝芙娜的长子。同时兼任波兰国王、芬兰大公。史称亚历山大二世(1855年3月2日-1881年3月13日在位)。

亚历山大二世

亚历山大二世早年受到良好教育。1855年即位。在位之初与各国签订《巴黎和约》,结束克里米亚战争。鉴于严重的社会危机,着手开始社会改革,于1861年下诏废除农奴制。此外还主持多项政治改革,推动俄国朝君主立宪制发展。

1858至1864年间,通过与清朝签订《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及《勘分西北界约记》等,夺取中国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64年至1865年,先后征服浩罕、布哈拉、希瓦等汗国,确立对中亚的统治。1877年至1878年发动第十次俄土战争,获得有利的媾和条件,但由于其他列强干涉,被迫接受柏林会议的调停,使俄国对巴尔干的野心被阻止。同时,改革带来的自由化风气,导致了国内局势的混乱。亚历山大二世无法阻止日益高涨的革命团体活动。1874年后,革命者中的恐怖主义势力抬头,屡次策划暗杀沙皇的计划,最终使得亚历山大二世于1881年遭民意党成员刺杀身亡,终年62岁。

亚历山大二世进行的政治、军事、司法、教育、财政等方面的改革,对俄国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因下诏废除了农奴制,他被称为“解放者”。

亚历山大三世·亚历山德罗维奇,亚历山大二世次子,史称亚历山大三世(1881年3月13日—1894年11月1日在位)。

亚历山大三世

其在位时期国内没有战争且和平稳定,是俄罗斯帝国后期最繁荣的时期,因此被称为”和平缔造者”。但他由于害怕被暗杀而经常住在首都圣彼得堡郊外的行宫加特契纳,故又被称为“加特契纳的隐士”和“革命的俘虏”。

亚历山大三世对内采取对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模棱两可的态度。实施地方长官制,破坏地方自治。限制大学自治。对待少数民族强制推行俄罗斯化的政策,迫害犹太人。尽管此前的六位俄罗斯君主均为日耳曼血统,但是从亚历山大三世时代起,宫廷和贵族社会开始了斯拉夫化的进程。

在来自丹麦王国的妻子的影响下(丹麦在普丹战争中败给普鲁士王国,被迫割让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对俾斯麦和威廉一世建立的德意志帝国产生反感。占领土库曼斯坦,和英国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80年代末之后,因俄德关系恶化而亲近法国。

在亚历山大三世统治时期,俄罗斯只发动了一次对外战争:斯科别列夫指挥的小规模的梅尔夫绿洲之战。梅尔夫是位于中亚土库曼斯坦的一个绿洲城市,在中国汉代文献中称为马雷,南北朝时文献又作末国,元代文献中则将此地称作麻里兀,或作马兰。在梅尔夫并入俄罗斯版图之后,土库曼斯坦正式成为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

尼古拉二世·亚历山德罗维奇,亚历山大三世的长子,俄罗斯帝国末代皇帝,史称尼古拉二世(1894年11月1日—1917年3月15日在位)。也是俄罗斯历史上唯一一个到过亚洲的君主。

尼古拉二世

1894年尼古拉二世即位,他坚信君主享有绝对权力,反对任何形式的民主改革,并公开驳斥地方自治组织。1904年在扩张主义政策指导下出兵中国东北,引发日俄战争。失败后发生的“流血星期日”事件引爆了1905年俄国革命。为了稳定国内形势,他任命谢尔盖·维特主持政府,并签署《整顿国家秩序宣言》,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制。但限制杜马的权力与作用,引起普遍不满。1906年又任命彼得·阿尔卡季耶维奇·斯托雷平进行土地改革,但在宫廷中亲信格里高利·叶菲莫维奇·拉斯普京等人。主导俄国政府陷入巴尔干问题,因此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不顾民怨,下令参战。导致1917年先后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前者使其退位,后者使其丧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尼古拉二世统治初期,沙皇制度已经开始摇摇欲坠,末期更是内忧外患,他依然积极推行军事封建的帝国主义政策,对外大力侵略扩张,对内改革却不尽人意。他对俄罗斯帝国的覆灭应当承担主要责任,但他仍然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富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1896年,尼古拉二世示意清政府派李鸿章前去庆贺他的沙皇加冕典礼,并与李鸿章密谈。6月3日,在莫斯科签订了“中俄密约”。 俄国取得在黑龙江、吉林修筑铁路(中东铁路)的权利。以后,俄国又在中国修筑南满铁路,强行租借旅顺、大连。这样,整个中国东北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

1900年,俄国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绞杀义和团运动,并乘机占据中国东北。尼古拉二世给俄军指示:“我们不能半途而废,我国的军队应在满洲由北向南通过”。随着侵略活动的进行,尼古拉二世的胃口日益膨胀。1904年,俄国同日本在中国东北进行了日俄战争。俄国在这场战争中遭到惨败,太平洋舰队全军覆没。

1914年,俄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尼古拉二世企图从奥斯曼帝国手里夺取黑海海峡、君士坦丁堡和土属亚美尼亚,从奥匈帝国手里夺取加里西亚。俄国军队一开战就直奔东普鲁士,这一紧急行动为的是把德军的压力留给法国。但这一战役后来被证明对于俄国军队是一场灾难,它在台南堡(8月26-30日)和曼苏里湖(9月6-15日)之战中被粉碎。

1917年初,俄国革命时机已经成熟。2月27日,圣彼得堡武装起义胜利。沙皇失去了军部、官僚和资本家的支持。3月2日,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想传位给弟弟米哈伊尔大公,但是遭到他的拒绝,于是罗曼诺夫王朝灭亡。

1917年3月8日,在圣彼得堡工人和士兵的要求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得不将尼古拉二世及其家属逮捕,禁于皇村。1918年7月16日深夜或7月17日凌晨,尼古拉二世家族包括和他们在一起的仆人近10人被看管他们的布尔什维克秘密警察赶到地下室,使用机关枪扫射集体处决。他们的尸体被浇上硫酸和汽油销毁,残余骨渣被埋藏在叶卡捷琳堡地区的一个废弃洞穴中,尼古拉二世年仅50岁。

尼古拉二世一家

1998年,根据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命令,尼古拉二世一家的遗体被隆重安葬在圣彼得堡的彼得保罗大教堂中。2000年,尼古拉二世全家被俄罗斯东正教会追封为殉教圣徒。2008年10月1日,俄罗斯最高法院正式为尼古拉二世平反,宣布他的家族是苏联镇压下的受害者。2018年,塞尔维亚东正教会纪念沙皇尼古拉二世逝世100周年,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纪念活动。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