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祖鲁姆战役:
战役时间:1916年1月10日至2月16日
参战方:土耳其第3集团军;俄国高加索集团军
指挥: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尤登尼奇,伊斯麦尔·恩维尔帕夏
参战人数:土军6.6万多人,俄军10.3万人
战役地点:土耳其埃尔祖鲁姆
伤亡:土耳其第3集团军损失约6.6万人(其中被俘1.3万人),俄国高加索集团军损失1.7万人,其中阵亡2300人,被俘、冻伤14700人。
土耳其埃尔祖鲁姆
马哈茂德—卡米勒巴夏土耳其第3集团军(6.6万多人,火炮122门,机枪77挺)在亚美尼亚高原难以通行的帕兰德肯、萨布里、卡尔加帕扎勒等山脉设防,企图在得到援军后转入进攻并粉碎高加索集团军(司令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土军预定在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之后向高加索战线调派腾出的军队来实施这一行动。高加索集团军(10.3万人,火炮338门,飞机10架,载重汽车150辆)指挥部计划在土耳其援军到来之前以向心突击歼灭土耳其集团军。突击群(24个营、14个哥萨克连,68门火炮)向马斯拉哈特、克普吕柯伊方向,高加索第1军向埃尔祖鲁姆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土耳其斯坦第2军向奥尔特方向,高加索第4军向比特利斯方向实施辅助突击。由于在战役伪装和虚拟情报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了进攻的突然性。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尤登尼奇
1月10日,土耳其斯坦第2军首先发起进攻,两天后,突击群和高加索第1军转入进攻。尽管进攻是在寒风凛冽和遍地积雪的零下30度严寒条件下进行的,但是突击群部分兵力仍在1月14日日终前突破土军防御,前出至克普吕柯伊东北的土军后方。突击群的胜利和土耳其军队集团在克普吕柯伊、哈桑卡莱地区面临被合围的威胁,迫使土军指挥部下令撤退。俄军乘胜追击退却土军,于1月20日进抵代韦博因山(埃尔祖鲁姆以东12—13公里),这里是埃尔祖鲁姆工事的外廓(11座堡垒并加强有土筑工事)。为防守埃尔祖鲁姆,土军投入约3万人,265门要塞炮、112门野炮、39挺机枪。俄军为攻打要塞调集了16门汽车牵引的攻坚炮和大量野炮(共180门火炮)。
2月12日,高加索集团军在埃尔祖鲁姆以北的接近地攻下了两座堡垒。
2月16日,俄军从北、东、南三面实施突击,攻克了要塞。俘土军8000余人,缴获火炮315门。经两周追击,土军被迫从埃尔祖鲁姆西退70—100公里。土军指挥部计划的破产和俄国在高加索战区态势的改善是埃尔祖鲁姆战役的重要结果。英军在苏伊士和美索波达尼亚(伊拉克)的态势也得到改善。土军在此放弃进攻、转入防御。
伊斯麦尔·恩维尔帕夏
此战,土耳其第3集团军损失约6.6万人(其中被俘1.3万人)和几乎全部火炮;俄国高加索集团军损失1.7万人,其中阵亡2300人,被俘、冻伤14700人。埃尔祖鲁姆战役的胜利取决于主要突击方向的正确选择、战役的周密准备、在最重要方向上兵力兵器的广泛机动,以及能在冬季艰难条件下通过高山峻岭的英雄气概和忘我精神。
凡尔登战役:
战役时间:1916年2月21日 至 1916年12月19日
参战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
指挥:亨利·菲利浦·贝当、罗贝尔·乔治·尼维尔、埃里希·冯·法金汉、埃里希·冯·鲁登道夫
参战人数:德国 50个师,约1,250,000人;法国 75个师,约1,140,000人
战役地点:法国凡尔登
伤亡:法国损失543,000人,其中156,000人阵亡;德国损失434,000人,其中143,000人阵亡
1916年初,德意志帝国统帅部决定把战略重点西移,德军总参谋长埃里希·冯·法金汉将打击目标定在法国境内著名要塞凡尔登。凡尔登是英法战线伸入德军防区的突出部,它像一颗伸出的利齿,对深入法国北部的德军侧翼形成严重威胁。它的南侧面对着圣米耶尔反突击部,穿过凡尔登城是默兹峡,东面是默兹高地的岩石陡坡,前面是肥沃的沃夫尔平原。凡尔登战线位于默兹高地之上外围堡垒前方的5公里处,德、法在这里曾有过多次交手,但德军皆未能夺取要塞,如果此次德军能一举夺取凡尔登,必将沉重打击法军士气。同时,占领了凡尔登,也就打通了德军迈向巴黎的通道,占领了巴黎,法国就不攻自灭了,剩下的英、俄两军就不足为惧了。
埃里希·冯·法金汉
德军于2月21日7时发起进攻,为隐蔽主突方向,德军炮兵在宽40公里的地面上同时实施炮击,德军炮群以每小时10万发以上的密度向法军阵地倾泻炮弹,从而掀开了凡尔登战役的序幕。炮击持续了12个小时,200多万发炮弹和燃烧弹密密麻麻地落在凡尔登周围23公里左右的三角形地带,航空兵首次对法军阵地实施轰炸,摧毁部分防御阵地,力图在法军前沿阵地造成一个“死亡地带”,让德国士兵踏着死尸前进。在杀伤了法军大量有生力量后,皇储的德军第五军团向构筑防御工事严密但守备兵力较少的凡尔登地区发起了攻击,德军当天就占领了第一线阵地。
德军在13公里的战线上发动了全面攻击,突破东面的外围机动防御地带,退却的法军没能确保杜奥蒙堡垒这一关键的阵地,而这几乎是致命的,凡尔登的命运和整个法国的防御体系均处于千钧一发的危险境地。德军进攻开始后,法军总司令霞飞决心调集一切可以动用的陆军和空军部队,准备在凡尔登地区同德军决战,他要让凡尔登像锚一样钉在战线上,并以此显示法国坚强的决心。德军攻势如潮,凡尔登岌岌可危,2月25日,60岁的贝当临危受命,当天夜里就赶到了凡尔登。贝当首先建立了一条督战线,凡是退过督战线的人格杀勿论,并下令:宁可牺牲自己,也不丢失一寸土地。
亨利·菲利浦·贝当
在战役过程中,所有的公路和铁路交通线均被切断,凡尔登和法国后方的唯一联系是一条通向巴勒迪克的64公里长的二等小公路,通过它贝当建立起了有组织的供给体系。尽管不断遭德军炮兵袭扰,但是军用卡车的洪流不断地从这条“神圣之路”上通过,大约每15秒钟就有一辆车出入突出部。固定的修路班组不断填平被德军火炮炸出的大坑,法军沿巴勒迪克至凡尔登的公路用汽车运送了大量的人员和物资,先后投入兵力共71个师,约占法军总兵力的2/3。法金汉做梦也想不到,短短的一周时间,法军竟有这么多援军赶来,一方面是吃惊,再一方面心中暗暗高兴,因为这正是他所希望的,他要让法国人在这里把鲜血流尽!贝当这方也在紧张部署,他命令增援部队马上开赴前线,修筑战壕,安放大炮,准备迎击德军。
到2月底,德军的第一次猛攻已被遏止,双方的大部队在要塞周围相互厮杀,越来越多的增援部队和弹药源源不断从整个法国和德国涌向战场,越来越多的满载伤员的火车从这里迅速地像落潮般退去,这已经成为德、法之间一场实力与军队荣誉的考验。法、德两军均怀着满腔的怒火继续战斗,誓要把对手撕得粉碎,德军大炮的威力,日复一日给人数较多的法军造成惨重的损失。战斗开始时对于法军来说是十分艰苦的,德军有27个师,1000多门大炮,而法军只有10万人,270门大炮,但好歹顶住了德军的进攻,待法国援军赶到之后,双方开始了拉锯战,德军未在头几天一举拿下凡尔登,已经失去了战机,双方都在向凡尔登增兵,摆开了决一死战的阵势。
3月6日,德军发动第二次进攻,攻击突出部的西侧,初期取得一些成功,但是贝当下令实施反击,夺回失去的每一寸土地,又阻止了德军的进攻。在3月剩下的时间内,一系列的攻击和反攻交替进行,使战场被尸体堆满。法军实施快速的轮换,以接替在战斗中精疲力竭的部队。在以后的战争期间有句话变成了法军的战斗口号,即“绝不让他们从这里通过”。
到4月初,整个防区的德军的每一门381毫米和419毫米的大炮,都被法国炮兵摧毁,法国军事分析家和历史学家帕拉断定,在最后击败入侵者中,这件事情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到5月,德军的损失已经达到了极限,皇太子建议法金汉休战,然而,由于关于法军伤亡重大的乐观情报的误导作用,总参谋长婉拒了皇太子的建议,相反,他下令为攻取凡尔登进行最后一次努力。6月初,德军再次发动大规模攻势,进攻沃克斯堡,但100名守军的拼死抵抗使德军伤亡3000余人。经7天激战,德军切断了沃克斯堡与法军其他阵地的联系,这时其水源已耗尽,堡垒已被炸成废墟,终于迫使沃克斯堡守军于7日投降。
6月下旬,德军首次使用光气窒息毒气弹和催泪弹猛攻苏维耶堡,在4公里宽的正面上发射11万发毒气弹,给法军造成重大伤亡,一度挺进抵距凡尔登不足3公里处,但终被击退。在10个月的厮杀中,双方军队发射了4000多万发炮弹,加上难以数计的成百万发的子弹。在连续不断的炮击、喷火器进攻、毒气战和白刃战都不能撼动防守者时,德国工兵在法国阵地下面挖洞,爆炸了威力很大的爆破地雷,炸成了许多有十层楼深的坑。这里的士兵整天躲在战壕里,还没有与敌人照面就损失了3/4的兵力。
战斗导致了恐怖的大屠杀,大炮成了屠夫,而陆军士兵则成了屠刀下的牛犊。正当全世界的目光集中于凡尔登惊心动魄的疯狂激战之时,东方的重要军事行动已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俄国正每天、每小时地恢复力量,同时集结其取之不尽的兵源和日益增多的军火,1915年连续遭受了一系列惨重失败的俄国,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协约国提供的资源,现在已经在战场上建立了60个组织有序并有武器装备的军,取代了开战之初原有的35个军,并分别部署就位。
7月,为配合凡尔登战役,英法联军在索姆河发起进攻,同时凡尔登的法军也发起反突击,这一切迫使德军指挥部不得不在凡尔登一带转入防御。德军作战六个半月,仅攻入法军防御纵深10公里,未能达成战役突破。这时,为对付俄军在东线发动的布鲁西洛夫攻势,迫切要求增兵东线,使德军从凡尔登地区抽调了15个师。
8月末,法金汉被解除总参谋长的职务,由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搭档接替了他。他们决定立即停止进攻,以免遭受更大的损失,继续在西线实施防御作战,德皇批准停止进攻。到秋天,法军在芒让的指挥下由防御转为进攻,10月末,法军夺回了杜奥蒙堡,到11月时,法国用17万部队、700多门火炮和150架飞机进行大规模反击,夺回了伏奥堡,从那时起,德军不断地被一米一米打了回去,法军前进到他们原在2月25日所防守的地区。在几个星期的平静之后,芒让再次发起攻击,到12月中旬,法军战线几乎推至战役发起前的位置,并俘虏1万多名德军,缴获了100多门火炮,凡尔登战役落下了帷幕。
埃里希·冯·鲁登道夫
在极为艰苦的凡尔登战役期间,法军损失近55万人,而德军损失近44万人,德国预定在1916年战局中迫使法国退出战争的战略计划,在凡尔登战役中遭到破产,历时10个月之久的凡尔登战役结束。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德军从进攻转为防御的转折点,是协约国军从被动转为主动的转折点。整个战役中,法金汉本想“让法国的血流光”,实际上德国的血也快流光了。因为凡尔登战役中双方伤亡巨大,所以凡尔登战役又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凡尔登战役以法军取得防御性的胜利而结束,而法军的这一胜利彻底打破了德军想一举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的如意算盘。
凡尔登战役成为整个人类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最残酷、最血腥的战斗。在最初的四个月里,德军动用了所有可以调用的破坏力量,试图突破法军的防线,但他们只成功前进了6~8千米,仅攻占了凡尔登堡垒地域十八座要塞中的三座。德军从未抵达凡尔登,德军的攻势在距离这座城市三千米的地方停了下来。随后,法军多次发动全力反击,试图收复失地。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国企图一举击败法国的战略目标再次遭受挫折,损失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又无法及时弥补。它标志着德国军事进攻的能力已从顶峰跌落,战争主动权逐渐转到协约国手里。到1917年,德、奥阵营日益衰败,终于在1918年战败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随即结束。
第五次伊松佐河战役:
战役时间:1916年3月9日-17日
参战方:意大利,奥匈帝国
指挥:路易吉·卡多尔纳、 斯韦托扎尔·博罗埃维奇·冯·波伊纳男爵
参战人数:
战役地点:意奥边境伊松佐河地区
伤亡:意军15万人伤亡,奥军8.2万人伤亡
1916年2月,西线的德军向法国东北部的凡尔登及周边堡垒发起猛攻。在尚蒂伊(Chantilly)的一次会议上,法国元帅霞飞要求意大利和俄国在各自战线上发起进攻以减轻西线的压力。卡多尔纳随即发起了一次大规模,但虎头蛇尾的攻势。
在托尔米诺,戈里齐亚和卡尔索高原上发生的事态表明,很多情况下与其说是一次全面进攻,不如说他们是在进行军事示威。由于恶劣的天气以及遭到奥地利人顽强的反击(其中在托尔米诺附近圣玛丽亚山的反击最为出名),这次攻势在大约一个星期后草草结束。而且意军也需要更多的大炮和炮弹。协约国允诺给意军运送更多的重炮弹。由于需要等待新武器和炮弹的到来和分发,进一步的攻势被延后了。
与此同时,奥地利人正在特伦蒂诺酝酿一场攻势。如果他们顺利地从山上下来,穿过阿夏戈(Asiago)高原,然后占领威尼斯平原,就可以切断在伊松佐、坎尼克(Carnic)和尤利安山(Julian Alps)所有意军的退路。这次攻势,普遍称之为“阿夏戈战役”,少数人称之为“惩罚探险”,从1916年5月15日开始。它在伊松佐前线产生了一些戏剧性的效果。
起初进攻取得了一些出人意料的成功。鉴于此意军最高统帅部推迟了下一步的进攻并调动部队以对付后方的威协。得益于后方较短的运输线,意军重新部署的工作很快完成。到了六月上旬,奥匈军的进攻不得不嘎然而止。意大利人的处境因俄国人应意军呼吁在东线加强了对奥军的压力而有所改善。俄国人发起的布鲁西洛夫突破大获成功,迫使奥军最高指挥官弗兰茨·康拉德·冯·赫岑多夫不得不停止特伦蒂诺攻势,把部队调往遥远的加利西亚。意军随后反攻重新夺回了阿夏戈高原。
在伊松佐前线,博诺维奇仍决定固守其阵地。意大利第三集团军则奉命进攻牵制奥军,防止其调往特伦蒂诺。意军对蒙法尔科内(Monfalcone)的进攻规模很小,但同时进行的奥匈军向卡尔索高原的攻势则标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意大利战线的一个转折点。
在进攻据守在圣米凯勒山和圣马尔蒂诺的意大利第4军时奥地利人使用了窒息类毒气从而快速突破了一些意军阵地,并使意军伤亡惨重。几天之内,意军死亡,受伤和中毒的士兵就高达4,600人。
特伦蒂诺的反攻停缓下来后,意军最高统帅部的注意力又转回伊松佐。这次他们决定拿下此时唾手可得战略意义非凡的戈里齐亚。再一次他们通过上次使用的运输线将部队重新调回了伊松佐。到了八月份时他们将会为其十一次伊松佐战役中最成功的一次攻势做好完全的准备。
同年6月特伦蒂诺战役结束后,卡多尔纳向伊松佐河地区增兵,准备发动新的攻势。意军第3集团军补充了12个师的兵力和数百门大口径火炮。
纳罗奇湖战役:
战役时间:1916年3月18—30日
参战方:俄军第1集团军、第2集团军、第5集团军、第10集团军、第12集团军;德军第10集团军
指挥:
参战人数: 俄军60万人,德军50万人
战役地点:德文斯克和纳罗奇湖地域
伤亡:俄军损失7.85万人,德军损失3-4万人
战役企图是向2个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北方面军第5集团军由德文斯克以北地域向波涅韦日突击,西方面军第2集团军由纳罗奇湖以南、以北向希文恰内、维利科米尔突击。另由北方面军第12集团军向包斯克、申别尔格,西方面军第1、第10集团军分别向维济,杜克什特和维尔诺实施辅助突击。战役如能顺利发展,预计把德军赶出俄国国境。北方面军近4个军和西方面军8个军(共约60万人)参加纳罗奇湖战役。当面德军逾6个军(50万人)。
3月18日西方面军发起进攻,3月19日,北方面军相继展开进攻,但因炮弹和重型火炮不足,炮火准备未能压制德军防御阵地。俄军不待军队集结完毕,即在雅各布施塔特和包斯克两方向发起进攻,故未奏效。仅在维济和纳罗奇湖两方向某些地段将德军击退2、3公里。俄军第2集团军战果最大,在纳罗奇湖以南楔入德第10集团军防御2—9公里。德军全力以赴,抗击俄军猛烈冲击。俄军进攻是在春季泥泞季节,狭窄地段分散进行的;军队各部逐个投入战斗,预备队未能及时赶到,军队指挥不灵,故战役进展不大。纳罗奇湖战役被迫终止。战役中,俄军损失巨大(仅第2集团军就伤亡78500人)。德第10集团军伤亡3—4万人。
纳罗奇湖战役尽管战果甚微,但从战略上却有力策应了盟军在法国的战斗行动。此次战役不仅在东战场牵制德军约50万,而且迫使德军统帅部中断对凡尔登的攻击达2周之久,并将部分预备队(4个师)调东战场。
日德兰海战:
战役时间: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
参战方:大英帝国,德意志帝国
指挥: 约翰·拉什沃思·杰利科,莱茵哈特·卡尔·弗里德里希·冯·舍尔
参战人数: 英军:151艘战斗舰船官兵总人数在60000名、德军:99艘战斗舰船官兵总人数在45000名
战役地点: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域
伤亡:英军:6,094人阵亡 674人受伤 177人被俘,德军:2,551人阵亡 507人受伤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尽管德国加强了海军力量,但是在舰只数量和排水吨位上仍然落后于英国,火炮口径和数量也不及英方。因此,在战争开始后的两年半时间里,英国凭借其海军优势对德国实行海上封锁。英国的主力舰队像一条看门狗一样蹲在斯卡帕弗洛港,死死盯住了德国的公海舰队,使其多半时间困在威廉港和不来梅港,成了名副其实的“存在舰队”。
1916年1月,莱茵哈特·舍尔海军上将被任命为德国大洋舰队司令。他沮丧的发现。面对实力强大的英主力舰队,摆在他面前的现实选择只有一个,要么困在港内无所作为,要么拼掉英主力舰队。
莱茵哈特·卡尔·弗里德里希·冯·舍尔
1916年5月30日,他订出一个方案,想把英国皇家海军诱入圈套。他的诱饵是游弋在挪威海岸的弗兰茨·冯·希佩尔海军上将指挥的由战列巡洋舰和轻巡洋舰组成的舰队。他推论,英国人是不会派出整个舰队来拦截一次有限的侵袭的。舍尔指挥的公海舰队的全部力量在五十英里之后跟踪着。如果英海军出击,希佩尔进行象征性的抵抗后就转舵,把追击者引进舍尔的大舰队的射程内。
舍尔的计划看上去似乎无懈可击,然而,此次行动的天机已经泄露。1914年的8月25日,德国海军的一艘轻巡洋舰在芬兰湾地区触礁搁浅了。正当德国海军预备对这艘船舰进行救援的时候,俄国海军舰艇却突然从旁边冒了出来,打跑了前来施救的德国驱逐舰。随后,俄国潜水员便对这艘军舰进行了搜查,这一搜不要紧,他们很快就在该军舰的残骸中,发现了一份德国海军的密码本。俄国前脚刚得到了这个宝贝,后脚就美滋滋地把它送给了英国。拿到密码本后,英国海军部队不费吹灰之力就破译了德国海军的无线电密码。
5月30日下午,英国海军主力舰队司令约翰·杰利科海军上将接到一份来自伦敦的绝密情报:“德国大洋舰队将于次日出航。”获悉情报后,海军上将约翰·杰利科和海军中将戴维·贝蒂都感觉到有意外的行动,杰利科连夜制定出一个与舍尔如出一辙的作战计划:戴维·贝蒂海军中将率领前卫舰队从苏格兰的罗赛思港出发,于31日下午到达挪威以东日德兰半岛附近海域,以期与德舰队相遇。杰利科则亲自率主力舰队从斯卡帕弗洛港出发,也于31日下午到达贝蒂舰队西北方向60海里处的海域,如果此刻贝蒂与德舰队交上火,在主动示弱后,他应将对方引向舰队主力的方向,这样杰利科庞大的舰群就会出现于德舰的侧后。凭借英舰队庞大的火力和速度,杰利科认为完全有把握歼灭出现于预想海域上的德国舰队。
约翰·拉什沃思·杰利科
戴维贝蒂
1916年5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最大海战发生在日德兰海,战前,德国舰队共99艘战舰(16艘战列舰,5艘战列巡洋舰,6艘前无畏舰,11艘轻巡洋舰,61艘雷击舰),分为两个编队,由南向北行驶,。英国舰队共151艘战舰(28艘战列舰,9艘战列巡洋舰,8艘装甲巡洋舰,26艘轻巡洋舰,78艘驱逐舰,1艘布雷艇,1艘水上飞机母舰),也分为两个编队,由北向南航行,双方相向运动,突然相遇,生死搏斗就这样拉开了……
1916年5月30日
12:00 英国本土舰队司令杰里科接到报告,他命令第三战列舰分舰队要在次日凌晨做好战斗准备。
21:30 贝蒂率领麾下的战列巡洋舰分队(第一战列巡洋舰分舰队,第二战列巡洋舰分舰队,第五战列舰分舰队和第一,第二,第三巡洋舰分舰队,第一,第九,第十,第十三驱逐舰分舰队)开往海上。而在斯卡帕湾,杰里科和舰队主力--战列舰本队也同时出发。这两支舰队包括除无畏号战列舰(入坞维修),“印度皇帝”号(正在大修),“伊丽莎白女王”号和“皇权”号之外的所有皇家海军战列舰和除澳大利亚号(“澳大利亚”号已调配澳大利亚海军)的所有战列巡洋舰。值得注意的是,皇家海军本土舰队在德国公海舰队出发的四个半小时前出发。
1916年5月31日(上午)
02:00希佩尔率领分别由战列巡洋舰和巡洋舰组成第一侦查分队(希佩尔中将亲自指挥的战列巡洋舰分队,包括旗舰“吕佐夫”号、“德弗林格尔”号、“塞德利茨”号、“毛奇”号和“冯-德-坦恩”号战列巡洋舰)和第二侦察分舰队(伯迪克少将指挥,包括旗舰“法兰克福”号、“威斯巴登”号、“雷根斯堡”号、“格劳登茨”号、“斯特拉尔松德”号、“斯特拉斯堡”号轻型巡洋舰)与第二、第六、第九驱逐舰(雷击舰)分舰队出港。
德弗林格尔级战列巡洋舰
02:30 舍尔率领主力舰队从威廉港出发,编制如下:
第三战列舰队:舍尔上将亲自坐镇旗舰“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以下分为两支分队,分别是由诺曼少将的旗舰“凯撒”号及其率领的“皇后”号、“路易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以及巴恩克少将的旗舰“国王”号及其率领的“大选帝侯”号、“边境总督”号、“威廉王子”号战列舰。
1916年5月31日(下午)
15:32 贝蒂和希佩尔同时发现对方。贝蒂的战列巡洋舰队由“狮”号带领,“皇家公主”号,“玛丽女王”号,“虎”号,“新西兰”号“不倦”号随后跟进。希佩尔舰队由战列巡洋舰“吕佐夫”号带领,战列巡洋舰“德弗林格尔”号、“塞德里茨”号、“毛奇”号、“冯.德.坦恩”号依次跟进。
15:49 贝蒂和希佩尔舰队间的海上决斗开始。初期战场态势对希佩尔十分有利,他的舰队不仅背对太阳而且被一层薄雾笼罩,而随风飘动的煤烟和炮口硝烟的混合物更降低了英国方面的能见度。英国方面还出现了火力分配失误,结果造成“狮”号和“皇家公主”号向同一目标开炮,而实力最弱的“不倦”号却被派出与“冯.德.坦恩”号对决。最要命的是,英国舰队尽管拥有6:5的数量优势,却对德军中实力强劲的“德弗林格尔”号视而不见,于是该舰得以从容调动12英寸重炮射击英军。
15:51 “吕佐夫”号开炮命中“狮”号,“毛奇”号击中“虎”号两次,“皇家公主”号命中“吕佐夫”号。而“虎”号的反击全部偏出2000米开外,落在侧翼担任警戒的“雷根斯堡”号轻型巡洋舰附近,令该舰十分疑惑——区区一艘轻巡洋舰为何招致如此厚待。
15:53 “皇家公主”号被“德弗林格尔”号发射的两枚12英寸炮弹击中,射击指挥仪被毁,射击命中率瞬间与眼神儿不好的“虎”号一致了。
15:55 为了赢得时间、转变不利态势,贝蒂命令驱逐舰进行鱼雷攻击。
15:58 “玛丽女王”号击中“塞德里茨”号,使其一座炮塔失灵,“玛丽女王”号此时已经完全侧射。
15:59 “玛丽女王”号命中“德弗林格尔”号,但也被命中一弹。
16:00 “狮”号被命中Q号炮塔,Q号炮塔瞬间失灵,火焰径直窜向发射药存放库,如果该处的70吨火药爆炸,“狮”号的结局可想而知。惟一幸存的炮塔军官,英勇的哈维少校不顾个人安危,下令向弹药仓注水才得以避免弹药殉爆。
16:00 杰里科再一次命令战列舰本队提速。16:05 “不倦”号右舷被“冯.德.坦恩”号用11英寸火炮命中三次,失火退出战斗,在撤离过程中前炮塔附近又被击中两次,短时间内发生大爆炸。其上的1026名官兵仅有几名幸存。
希佩尔仅用二十分钟就改变了双方的力量对比,此时的贝蒂不得不用四艘伤痕累累的战列巡洋舰迎战希佩尔的五艘尚未严重受创同类舰只。但贝蒂坚信,第五战列舰队即将赶来,下令向左转过两个罗经点(约22.5度),拼命截住希佩尔的前进路线,试图等与战列舰队合围希佩尔。果然,第五战列舰分舰队(巴勒姆号、马来亚号、勇士号、厌战号)及时赶到,在19000码外使用其15英寸火炮迅猛开火。
弗兰茨·冯·希佩尔
杰里科得知前锋部队与敌人遭遇并陷入苦战,随即下令大舰队提速(不久24艘战列舰以超过21节的航速破浪前行,创造了战列舰编队行进的速度记录),并派遣胡德少将率领第三战列巡洋舰分舰队(旗舰“无敌”号、“不屈”号、“不挠”号战列巡洋舰)前往支援贝蒂。
16:10 “狮”号无线电被摧毁,只能用灯光信号与“皇家公主”号联系,由后者代为转发,勉强实行间接指挥。
16:11 “巴勒姆”号命中“冯-德-坦恩”号,“勇士”号381毫米炮弹命中“毛奇”号侧舷副炮甲板。
巴勒姆号战列舰
16:14 希佩尔命令第九驱逐舰分舰队对英国舰只发动攻击。
16:25 “德弗林格尔”号从射击“狮”号转向射击“玛丽女王”号,并形成跨射。
16:26 “玛丽女王”号被“德弗林格尔”号和“塞德利茨”号齐射命中,发生一场可怕的爆炸。在她后面的“虎”号不得不转向躲避爆炸后形成的烟雾和碎片。“新西兰”号报告落水官兵正在水中挣扎,但是很快他们就被漩涡吸入水下。她的1275名官兵只有9人获救。
玛丽女王号战列巡洋舰
贝蒂不顾己方舰只处于劣势,下令继续靠近德舰射击。此时皇家海军官兵士气依旧高涨,他们仍然试图摧毁希佩尔舰队。
16:28 第五战列舰分舰队极大的改变了战场局势,此前德军平均命中皇家海军舰只四弹己方才被击中一弹,皇家海军新锐战列舰赶到后,15英寸巨炮显示了巨大威力,打得又狠又准——“毛奇”号和“冯.德.坦恩”号连连中弹,后者两座主炮塔先后报废,但是他们的还击只击中巴勒姆号一次。
16:40 贝蒂命令属下舰只向本土舰队战列舰本队方向撤退,但是由于通讯系统故障,这一指令没有被第五战列舰分舰队收到。第五战列舰分队直接陷入与公海舰队主力死战的局面:十分钟内,“巴勒姆”号上层建筑中弹,“马来亚”号一侧副炮被毁,“厌战”号舵机失灵被打成重伤(该舰不久后被迫撤退,单独返航)。但这些新锐战舰的超强防护能力挽救了它们的生命,并未有一艘被击沉。
17:30 贝蒂的战列巡洋舰编队失去德国舰队的踪迹,他将航向调整转向东北。
17:40 希佩尔与贝蒂的舰队再次发生遭遇,“吕佐夫”号,“塞德里茨”号和“德弗林格尔”号又被多次命中。希佩尔急忙撤退,试图尽快与舍尔会合。
18:15 杰里科舰队发现德军舍尔舰队,并命令舰队转向东北方向。而贝蒂之前的反击打乱了希佩尔的侦查行动,后者未能及时侦知杰里科的位置,因此舍尔对杰里科的位置始终没有明确的判断。不久之后,舍尔发现他必须面对杰里科的T字横头,于是下令原地转向——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整体向后180度转向”令人惊叹地完成了,舍尔的舰队后队变前队,拼命脱离了杰里科的火力网。
18:40 舍尔舰队转向后退,胡德少将座舰“无敌”号被“德弗林格尔”号击中,发生弹药库爆炸,胡德和舰上1011名官兵牺牲,仅6人生还。
无敌号战列巡洋舰
19:20 舍尔在驱逐舰烟雾的掩护下再一次撤退,双方脱离接触。
20:00 希佩尔被迫放弃遭到重创的“吕佐夫”号战列巡洋舰换乘受伤较轻的“毛奇”号,杰里科命令舰队重新转向170度。
20:20 杰里科命令“神仆”号布雷舰前往合恩水道布雷,贝蒂的战列巡洋舰分队与德舰发生接触,发生多次短暂交火,但由于视线恶劣,均很快失去接触。
23:30 德国公海舰队后卫与英国第四驱逐舰队第12分队发生遭遇战,4艘皇家海军驱逐舰沉没,德国老式铁甲舰“波美拉尼亚”号被击沉。
日德兰海战
1916年6月1日
03:30 舍尔到达合恩礁。
04:20 海军部通告杰里科舍尔已经到达合恩礁。
05:30 杰里科率舰队转向前往斯卡帕湾。
随着皇家海军本土舰队返回基地,日德兰海战正式结束。在这场海战中德国人实现了他们的目的——相对小的代价给对方造成了更大的损失。
英国人意识到了对手的凶悍,他的战略是封锁对手而非击沉它们,因为这样付出的代价较小,不至于损伤皇家海军的元气。此役,杰里科成功地逐回了舍尔的舰队,并令艰难突围的德国人意识到:突破英吉利已无可能。此后公海舰队再也没有胆量进行下一次类似行动,一直被皇家海军封锁在本土,空耗资源,直至战争结束。
德国公海舰队参战官兵总人数在45000名左右,伤亡比例6.79%,其中军官89名,候补军官25名,工程师14名,厨师等非战斗人员5名,医疗官11名,准尉89名,士官572名,普通水兵2253名。沉没:1艘战列巡洋舰,1艘前无畏舰,4艘轻巡洋舰,5艘鱼雷艇(62,300吨沉没)。
英国大洋舰队参战官兵总人数在60000名左右,伤亡比例11.59%。(英国官方公布数字是6097人战死,510人受伤,177人被俘,总共6784人,占总参战人数的11.84%)。沉没:3艘战列巡洋舰,3艘装甲巡洋舰,8艘驱逐舰(约113,300吨沉没)。
海战结束后,交战双方都宣称自己是胜利者,以至于如何评判它成了世界海战史上的一段著名公案。就战术而言,德国人的确是这场海战的胜利者,大洋舰队向强大的英主力舰队发起了勇猛的挑战,希佩尔舰队重创了贝蒂舰队,舍尔准确的判断和优良的航海技术,使他成功地摆脱了占极大优势的杰利科的追击。
此次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大规模海战,令德国最后一次主动突破协约国在北海对德国封锁的努力失败。自此,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不再以海军与协约国正面交锋,只能以潜水艇击沉舰艇,其后发展至无限制潜艇战。
然而就战略而言,德国海军没能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全球海洋仍然是英国海军的天下,大洋舰队困在港内毫无作用,仍然是一支“存在舰队”。英国损失的舰只,凭着强大工业经济力量很快得到补充,正如美国《纽约时报》所评论的那样:“德国舰队攻击了它的牢狱看守,但是仍然被关在牢中。”
日德兰海战是战列舰时代规模最大也是最后的一次舰队决战。在这次海战中,大舰巨炮主义遭到失败。此后,德国和其它海上强国开始研发争夺制海权的新型武器和探索新的战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日德兰海战送走了人类海战史上一个旧的时代,同时揭开了人类海战史上的新篇章。
布鲁西洛夫突破:
战役时间:1916年6月4日—9月20日
参战方: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
指挥: 布鲁西洛夫、埃里希·冯·法金汉、弗兰茨·康拉德·冯·赫岑多夫、亚历山大·冯·林辛根
参战人数:俄国 40个以上步兵师(573,000人)15个骑兵师(60,000人);同盟国 39个步兵师(437,000人)10个骑兵师(30,000人)
战役地点:加利西亚及洛多梅里亚王国及乌克兰地区
伤亡:俄国伤亡50万;奥匈帝国 伤亡110万,被俘40万,德国 伤亡35万
布鲁西洛夫突破
1916年3月17日,俄军西南方面军司令部里来了一位瘦削精干的将军,他就是新到任的司令布鲁西洛夫上将。布鲁西洛夫是一名贵族骑兵军官,曾指挥过第八军团,他的想象力加上对细节的关注,使他的指挥成为1916年俄军成功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布鲁西洛夫
早于1916年,法国已开始呼吁俄国在东线展开一次针对德国的攻势,希望藉德国调拨更多部队应付东面俄国的攻击,以助减轻凡尔登的军事压力。俄国则通过在维尔纽斯地区发动一场惨重的纳拉奇湖攻势作回应,但此战只为德国遭受不足俄国五分之一的实际伤亡。而俄国将领布鲁西洛夫便向俄国最高司令部呈达了他的计划,他提议在西南部的加里西亚意图向奥匈军队进利一次大规模的攻势。布鲁西洛夫行动的主要目的是移去部分英法联军军队(位处法国)和那独自面对伊松佐河战线的意军压力,并尽可能在战争中彻底将奥匈击败。
布鲁西洛夫受命全面指挥西南边境的军队后,决定放弃俄国传统的“人浪”消耗战略,转而使用突袭战术,他建议沿着奥匈联军的前线发动进攻,并周详地计划了整个战略部署,其中包括发动四次全面进攻,当时,他指挥的四支军队均参与其中。
然而,绵亘战线的形成给他出了一道难题:迂回两翼合围歼敌,这在战争前夕被认为是最好的机动样式,但敌人宽广的正面排除了在防御敌方侧翼解决胜负的可能性,集中兵力,在某个选定的地段实施正面突破,往往容易暴露己方意图,不能达成战役突然性。
布鲁西洛夫选择了奥匈帝国的军队作为进攻目标,并开始了细致的备战工作。
布鲁西洛夫摒弃了英法军队采用的在一个地段上突破防御的做法,准备在方面军所有集团军地带内,即在四个方向上同时实施突破,使敌军难以判断主攻方向,这样就达到了主要突击的战役伪装,使敌预备队不能向主要进攻方向实施机动。
俄西南方面军(辖第8、第11、第7、第9集团军,共57.3万人、1770门轻炮、168门重炮,由布鲁西洛夫指挥)为支援意军,决定提前发动进攻。
俄军于该年6月4日正式发动大规模攻势,短小却精确的火炮弹幕针对着整条奥匈防线。这精准而简洁的轰炸便是此战的关键处,亦与惯常的全日持久性炮轰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后者往往能给予守方充足的时间去进行整备并彻出前方的堑壕,甚至将战场破坏得令攻方寸步难移。初段的进击也随着奥匈防线的崩坏而完胜, 使布鲁西洛夫四分之三的军队能够更大幅度地推进到更广阔的前线。突破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可归功于突击部队,这布鲁西洛夫的创新部队一直依照着奥匈防线的弱点逐个攻击,导致俄军主力能轻而易举地利用它们实施突破。而布鲁西洛夫的革新为德国的渗透战术 奠定了战术基础,并将后者应用于西线之上。
俄国的西南军于6月8日夺取了陆斯克。奥匈司令约索夫·费迪南大公亦只能挥军在俄军进城前仅仅撤出,足以证明俄军推进速度之快。至奥匈全面撤军的这一阶段,俄军已俘虏了近200,000名战俘。此刻布鲁西洛夫的大军已显得过度扩张,而他亦明确地指出,今次行动能进一步成功将取决于埃弗特会否展开他那一部份的攻击。很可惜埃弗特却继续纯粹地拖延,这给予了德国最高指挥部调派增兵到东线支援的宝贵时间。
在陆斯克沦陷的同一天,同盟国阵营举行了军事会晤,德国总参谋长埃里希·冯·法金汉成功说服了其奥匈代表赫岑多夫把南线的军队由意大利撤至加里西亚以对付俄军。在东部(Oberkommando-Ost),德军总司令兴登堡陆军元帅再一次能利用完善的铁路网络将德国后援输送到前线。
弗兰茨·康拉德·冯·赫岑多夫
终于在7月18日,埃弗特领军开展了一次松散又准备不足的攻势。至7月24日,亚历山大·冯·林辛根在科韦尔南部向俄军策动的反击总算暂时遏止了敌军的攻势。俄国最高指挥部开始将部队由埃弗特的前线转往支援布鲁西洛夫,这调动却受到布鲁西洛夫本人强烈的反对,因为他判断更多的部队只会招致其前线变得凌乱。所有涉及今次行动的部队也快到达了疲惫的极限,这轮攻势最终亦不得不于九月底正式停止。纵然如此,结束后的俄军仍需转移到近东协助罗马尼亚,而这亦是奥匈与德国两军所此料不及的。
亚历山大·冯·林辛根
布鲁西洛夫攻势也被列入世界历史上死伤最重的战役。此次攻势,俄军伤亡约50万,奥匈帝国110万,德国也损失35万人。布鲁西洛夫攻势大大减轻了法军在凡尔登受到的压力,挽救了意大利,同时宣告了德奥这两大君主制帝国覆灭的开始。这次攻势,也引发了一连串连锁反应。德军总参谋长法尔肯海因由于调兵援助东线,结果使进攻凡尔登要塞受挫,受到德皇威廉二世严厉批评而去职,随后力主和西方媾和的军方保守派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上台。尽管布鲁西洛夫攻势在战场上取得了成功,但毕竟俄军死伤惨重。此前,俄军已经损失了500万有生力量,俄国君主制已千疮百孔。1917年,俄国爆发革命,先是沙皇统治被推翻,随后经过残酷斗争,苏维埃政权登上历史舞台。
在号称不可能被攻破的德奥阵地上,布鲁西洛夫因创造了“以一点为主,多点同时突破”的新战法而闻名于世,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唯一的“名将”,布鲁西洛夫攻势也以其辉煌的战绩,永垂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