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爱百科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百科

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脸谱是怎么来的?你知道它的由来是什么吗

时间:2024-01-10 14:40:25 作者:书中故事多

中国传统戏曲有一个极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人物脸谱化。通过脸谱的造型和颜色、图案,开宗明义地告诉欣赏者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道德伦理特征。这是一种简单而不符合生活真实的“二元论”:非好即坏,非忠即奸,非愚即智。这样的划分使得舞台上的人物形象清楚明白,欣赏者不用再费心猜测、推理、判断。历史比较悠久的中国戏曲种类例如汉剧、秦腔、昆曲、京剧等都有脸谱。脸谱是怎么来的呢?几乎所有的人类族群,在其原始时代都曾经有过图腾崇拜。

原始先民们把他们崇拜的某种物品或者概念描绘出来,并对其进行一定仪式的祭拜。《后汉书·臧洪传》:“坐列巫史,榮祷群神。”祭祀仪式时,负责祭祀的巫觋们要戴上一定的面具。举世闻名的三星堆出土文物中就有几十个青铜面具,据考证是古蜀国举行祭祀时的用品。又如“傩礼”,这是自先秦时代就有的一种迎神以驱逐疫鬼的风俗礼仪。傩礼一年数次,大傩在腊日前举行。《论语·乡党》:“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傩礼中的表演者要戴上一定的面具,清代昭裢《啸亭续录.喜起庆隆二舞》中说道:“又于庭外丹陛间,作虎豹异兽形,扮八大人骑禺马作逐射状,颇沿古人傩礼之意,谓之《喜起舞》。”

可见古代的摊礼,人们一定要戴上面具。宋代梅尧臣《送正仲都官知睦州》诗“我惭贱丈夫,岂异带面傩”也能反证,人们在进行健礼是需要戴面具的。这种带着面具的宗教舞蹈对民间舞蹈有很大的影响。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到了唐代,宗教歌舞的面具已经渗透入普通舞蹈表演,“代面”开始出现。并且为了更直观地表达面部表情,人们开始摒弃面具改而直接在脸上涂画以表达一定的思想。孟郊在《弦歌行》里写道:“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就反映出了这一变化。宋元以来,随着杂剧的兴盛,直接在脸上涂画一定的颜色和图案开始成为戏曲表演的特色。

当然宋代的脸谱还只是雏形,多应用在能够插科打诨的丑角身上,目的是增加娱乐色彩。宋代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就记载了两个佞臣“粉墨做优戏”以讨好帝王的事情。元杂剧的脸谱图案和色彩日渐丰富,并开始逐渐表达人物性格特征。脸谱真正走向程序化则要归功于明清昆曲的发展尤其是清代京剧的出现,脸谱最终定型。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