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爱百科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百科

历史人物——“书圣”王羲之是哪个朝代的什么人

时间:2024-01-15 21:40:03 作者:精彩LOOK人生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兰亭序

王羲之出身于晋代著名的豪门大族——琅琊王氏。他的祖父王正曾任尚书郎,父亲王旷则是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是东晋的丞相,另一位伯父王敦则是军事统帅。琅琊王氏在东晋时期声名显赫,权倾朝野。因此,王羲之一出仕即成为秘书郎,后来担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最终成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被人们称为“王右军”。

除了家族背景显赫外,王羲之的家族也是书法世家。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家,他的父亲也对书法有深入研究,曾传授给王羲之许多笔法知识。在他7岁时,他拜女书法家卫铄卫夫人为师,开始学习书法。在王羲之12岁时,他一直在临摹卫书,虽然已经有了不错的成绩,但他总是感到不满足。他的老师常常讲述历代书法家勤奋学习和刻苦练习的故事,这让他对东汉时期的“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崇敬之情。他决定以张芝“临池”的故事来激励自己,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他是一位热爱书法的艺术家,为了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他四处旅行,寻找历代碑刻,不惜跋山涉水。他在家中的每个角落都放置了凳子、笔、墨、纸、砚,随时准备记录下自己的灵感。他甚至在厕所外面也放置了书写工具,以免错过任何一个好的点子。他为了练字,常常熬夜苦思冥想,甚至忘记了吃饭和睡觉。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他和儿子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他被这群白鹅深深吸引,不禁产生了想要将它们带回家的念头。他向附近的道士打听,希望能够买下这群鹅。有一位道士向右军大人提出了一个请求:“如果您愿意,能否请您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呢?”右军大人想到了王羲之,因为他非常渴望得到一只白鹅。于是,王羲之欣然答应了道士的条件,完成了这个任务。这就是著名的“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白鹅


正是凭着这种勤学苦练的精神,并通过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各种书法技巧,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才得以不断提高。他不仅精通真书、草书、行书等各种书体,而且在每一种书体上都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的真书笔势巧妙,开创了一种新的境界;他的草书则融合了浓郁和细腻的特点;他的行书则展现出了雄健和婉约的风格。人们称他的字“飘逸如浮云,矫健如惊龙”,“龙跃天门,虎卧凰阁”。

在东晋永和九年的一个春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位文人画士相聚于绍兴兰亭,共饮美酒、吟诗作赋。这场雅集的盛况被羲之记录下来,成为了《兰亭序》这篇著名的草书作品。据说,当时羲之兴致勃勃,草书写得十分得意,其中20多个“之”字,每一个都有独特的风格。后来,宋代书画家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

王羲之是一个坦率、不拘礼节的人,从小就不追求名利。在他担任官职期间,他曾向谢安等宰相提出过重要的政见,关心老百姓的疾苦,还曾经为饥民开仓赈济。永和十一年,他因病辞去官职,离开了会稽,迁往金庭定居。在那个年代,有一位名叫王羲之的书法家,他不仅建造了一座书楼,还种植了桑果,教育了许多年轻人,创作了许多诗文和书画,并与许多名士一起游历山水之间。在东晋升平五年(361年),王羲之离世,被葬在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的书法风格最为独特,最明显的特征是笔画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创新传统,将汉魏时期质朴的书法风格转变为精致、美轮美奂的书体。他的草书既有浓烈的气息,又有细腻的折中之美;正书则势巧形密,行书则遒劲自然。总之,他将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够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法家几乎没有不模仿过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他的楷书作品,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时期就已经广为流传,甚至留下了许多传说,有的甚至成为了绘画的题材。他的草书艺术被后人誉为“草书圣品”。尽管王羲之的原作已经失传,但是他的法书刻本却广泛流传于世。

雕塑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影响了他的后代子孙,他们各自擅长不同的书法风格。王羲之的儿子玄之擅长草书,凝之则擅长草隶,徽之则善于正草书,操之则擅长正行书,焕之则擅长行草书,而献之则被誉为“小圣”。这一门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代代相传,王氏家族成为了书法艺术的代表。武则天曾向王羲之的后代寻求其书法作品,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族珍藏的十一代祖至曾祖的28件书迹10卷呈现给了她,编成了《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氏后代,他们的书法作品也被收录在法书中。释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他继承了家族的书法艺术,成为了隋唐时期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历史上引起了两次学习热潮,第一次出现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朝。唐太宗非常推崇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不仅广泛收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还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写了赞辞,从此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得到了确立和巩固。历代书法家无不敬仰王羲之,他被誉为“书圣”、“墨皇”,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代表。从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到五代杨凝式,再到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无不对他推崇备至。即使在清代,虽然碑学已经打破了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然不可撼动。虽然“书圣”、“墨皇”这些称号有“圣化”之嫌,但是世代名家、巨子们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对他的艺术成就深感敬佩。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