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平日最喜欢二儿子李泰,可李泰却最终还是没有成为太子,至于其中的原因,完全是因为他自己不懂“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唐朝是我国封建王朝历史中最繁盛的王朝,大唐盛世的辉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在后世历史中,任何史学家都无法抹灭李世民的功绩,称他是一代明君。但有一句古话说得好,叫作“清官难断家务事”,作为一代明君,李世民居然也有来自于家庭的烦恼,皇子夺位的局面也发生在大唐皇室的内部。与李世民早年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原因相同,李世民的三个儿子也都对皇位垂涎欲滴,尤其是他的二儿子李泰。
李泰是李世民的第二个儿子,他在皇家接受了极其良好的教育,故此而言,其文化水平颇高,既能吟诗作对,又颇有计谋。可惜的是,李泰为人阴险,因为觊觎大哥皇太子李承乾的皇位,故此总是在寻找诬陷长兄的机会。李承乾是长孙皇后诞下的大儿子,作为嫡长子,他自然也拥有独一无二的皇位继承权,所以,在他8岁的时候,李世民便迫不及待的将其立为太子。
可太子本人却是一位“扶不起的阿斗”,他心计不多且好色,曾因为一位女子和父亲翻脸,平日里的生活也非常不检点,这无疑为弟弟李泰寻找他的弱点提供了机会。最终,李承乾预感父亲对自己越来越灰心,于是将所有的怨恨都倾泻在李泰身上,准备再上演一次父亲当年导演的“玄武门之变”。只是李承乾本人并没有父亲的能力,最终还是被朝廷镇压,自己也成为了阶下囚。
太宗皇帝李世民对大儿子李承乾十分失望,既然大儿子不配成为太子,二儿子李泰自然便成为太子的不二人选。废立太子之事关系国本,故此皇帝专门召开会议,向大臣询问此事。朝臣之中不乏能人,褚遂良、长孙无忌等都是足智多谋者,他们在听到太宗皇帝废立太子之事后,顿时掀起一片反对之声。甚至褚遂良还暗中提醒唐太宗,称若是李泰在未来成为太子,以其阴毒的心性,恐怕其兄长李承乾和李治都将命不久矣。太宗皇帝李世民听罢顿时冒出一身冷汗,对立李泰为太子之事也多有顾忌。
唐太宗李世民心中疑惑,自己当年发动政变,完全是因为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故此铤而走险,可太子已然是皇位的继承者,他为何也会操刀造反?在监狱之中,李承乾回答了父亲的问题,原来,他所有的行为都是被逼到悬崖之前的无力反抗,而幕后的指使者正是二弟李泰。换句话说,若是没有李泰暗中迫害和苦苦相逼,他是完全不会沦落如此的。
既然太子李承乾已经被废,二儿子李泰也无法成为太子,那么候选人又会是谁呢?唐太宗还有一个选择,此人就是他的三儿子李治,此子也是长孙皇后亲诞子嗣。如果从能力方面来看,李治的确不如两位长兄,如果从地位来看,封建王朝施行的“嫡长子继承制”也注定了他不能成为太子。可命运就是如此捉弄人,在两位兄长争斗两败俱伤的情况下,无能的李治,也最不应该才能为皇帝的李治,却成为了最大的受益人。
可惜二皇子李泰聪明一世,自己的辛苦努力却还是为别人做了嫁衣,的确令人唏嘘叹惋。可是他却不值得后人可怜,因为他是一位彻头彻尾的阴谋家,如果皇位真的会落在李泰头上,那么他的两位兄弟恐怕真会如褚遂良所言而双双毙命。李治是一位厚道人,他在当上皇帝之后,并没有处置两位兄长,而是将李承乾与李泰分别流放于外地。两年之后,李承乾因失去皇位抑郁而死,而李泰虽在贞观二十一年被进封濮王,并享受了优渥的待遇,可他心中的不甘仍未消解,最后仅仅三十五岁死于郧乡。
害人者害人者终害己,李泰自己在算计别人的时候,却没有想过自己也会成为受害者,真是贻笑千古。至于日后武则天夺李治皇位之事,恐怕也是唐太宗与其众儿子们难以预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