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爱百科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百科

北方饺子?南方汤圆?冬至吃汤圆的由来究竟是怎么来的?

时间:2023-12-29 10:09:51 作者:小意呆

刚刚过去的冬至大家都吃了哪些美味佳肴?小编周围的朋友分成四个阵营,有吃饺子的、有吃汤圆的、有汤圆饺子一起吃的、也有啥也没吃的。可不管吃或没吃,亦或是吃的是什么,大家期盼团圆、祈愿消寒纳福的心情是妥妥的一致。趁着冬至的热乎劲儿还没散,小编想同大家分享一下,看看这冬至的习俗究竟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南方北方差别如此之大。

南圆北饺

冬至,又称日南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古代民间亦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这天,太阳运行到其轨道的最南端,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是赤道以北地区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古时也将冬至称为“吉日”,因为从冬至起,白天逐渐变长,黑夜逐渐变短,标志着万物新生,又是一个全新的循环。就像诗人贵谷子在《冬至》一诗中写道“又是一个平衡日,子线由南向北回。”

日南至,日短之至

除此之外冬至也是“一九”第一天,是数九的开始,也标志着寒冬真正来临。我国北方地区流传的“数九歌”中这样说道:“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歌

由此可见,冬至在我国民俗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汉时期民间就有很多关于冬至的节俗活动。只因先秦时期南北方各地的风俗文化尚未融合,各自成派,经过一代又一代传承与发展,最终形成了现在这样的极具南北文化差异化的冬至习俗。

北方吃饺子

据北方的民间故事所述,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今河南省邓州市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人称“医圣”。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中医临床医学的精髓所在,是后世中医学者们的必读书籍,也是中国医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公元168年,张仲景承袭家门(其父曾在朝为官),被州郡推举为孝廉,进入仕途。公元196年,张仲景改任长沙太守一职,他在长沙为官期间,仍然坚持行医问诊,治病救人。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衙门大开,张仲景就端坐在大堂之上,为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患者免费医治。后来人们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叫做“坐堂医生”,也是来源于张仲景。

张仲景与冬至的故事发生在他告老还乡的那一年冬天。那年冬天特别的冷,张仲景在返乡途中,见白河岸边有很多无家可归的人,他们衣着单薄,面黄肌瘦,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耳朵已经被刺骨的寒冷冻烂了。

张仲景于心不忍,便叫徒弟在空地上搭了个棚子,支上一口大锅,免费为穷人舍药治病,舍药那天正好是冬至,而张仲景所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也叫娇耳。娇耳其实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温经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煮熟后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状,最后用原汤再次煮熟。

张仲景和徒弟给每个穷人一碗肉汤,两个娇耳,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把耳朵冻伤了。公元219年,张仲景去世,去世那天刚好也是冬至。为了纪念张仲景,在冬至这天百姓们都要吃一碗娇耳(也就是现在的饺子),并说“冬至吃娇耳,耳朵就不会冻了。”一千多年过去了,张仲景的名字已鲜有人提,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却一直流传至今。

南方吃汤圆

汤圆,又称汤团、冬至团。在我国南方地区,人们会选择冬至那天进行祭祖、宴饮等节俗活动,而汤圆寓意圆满、团圆,这也是冬至吃汤圆的由来之一。

而关于汤圆还有一个民间故事,传说古时莆田地区有一女子唤做余香莲,其丈夫因病早逝,留下她一人独自抚养年幼的儿子(名字无从考证,暂称余元)。余香莲含辛茹苦地供儿子读书,余元也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高中进士,入朝为官。余元上任后,一心忙于政务,没能抽出时间回家省亲。但每年年末,余元都会命小厮将当年所剩俸禄全部带回家中交给余香莲,以弥补不能省亲之失,哪知这小厮好酒,几次三番弄丢银两,而后折返回县衙,欺骗余元说已将银两送到,就这样过了三年。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三年后,余元觐见皇帝,谈话间皇帝得知余香莲独自抚养儿子的事迹,大受感动,特许余元回家省亲并赐余香莲贞节牌坊一座。当地县衙早早地便把余元要回家省亲的消息告诉了余香莲,余香莲一方面欣喜于儿子即将回家,另一方面又对儿子三年间音信全无的做法感到气愤,复杂情绪下选择逃到山上,避而不见。余元回到家中,见母亲不在,便急忙上山寻找。当时正值冬季,余元担心母亲挨饿受冻,便将糯米磨成粉,做成果子的形状粘在树上,而他自己则躲在远处等待母亲栽取。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余元最终等到了母亲,他下跪向母亲说明了事情原委,并获得了母亲的谅解,母子俩欢欢喜喜地回家了,而那一天正好是冬至。

从此冬至吃汤圆的习俗便流传下来,它象征着团圆,承载着子女对父母的孝心,也寄托了父母对儿女的期待。

看到这,想必大家已经对冬至习俗的来历有所了解,那么明年的冬至你会选择吃什么呢?是饺子?还是汤圆呢?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