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8月12日,有着“为人生”代表作家、“白话美术文的模范”之称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先生逝世。时至今日,朱自清先生已经逝世七十多年了。
朱自清逝世之时杨振声先生曾发表文章悼念。他认为,朱自清受人景仰与怀念,不仅是因为他廉洁正直以自清的人格与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章对莘莘学子和广大青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更多的原因在于,他引领着中国文学系所走向了一个新的方向。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朱自清先生。
1898年,朱自清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原名朱自华,号秋实 ,后来改名朱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自幼便受到士大夫家庭的影响,被家学渊源所熏陶,因而逐渐养成了“整饬而温和、庄重而矜持”的文人气质。
(图源网络,侵权可删)
1916年,朱自清考上北京大学预科。在校时,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次年,加入了北大学生讲演团,参加传播新思想的平民教育;并与武仲谦结婚。他以“自清”作为名字,意在勉励自己廉洁正直,保持清白。
1919年,朱自清作为新文学运动之初的诗人,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诗集《睡吧,小小的人》。以清新明了的创作特色,在诗坛上初露头角。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继续参加新文学运动,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次年,参加文学研究会。
之后的时间里,他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继续创作,陆续发表了《毁灭》《踪迹》《背影》等文学作品。
(图源网络,侵权可删)
1928年11月,朱自清的夫人武钟谦在扬州病逝。1931年,结识陈竹隐女士。次年8月与陈竹隐结为夫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朱自清随校南迁,先后到达长沙、昆明、蒙自、成都。期间任长沙临时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写了散文《语文影》,还与叶圣陶合力著作《国文教学》等书。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昆明积极支持学生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1946年,返回北京。同年7月,民主战士闻一多、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全然不顾个人安危,出席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
1948年,他身患重病,仍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的“救济粮”,始终保持着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情操。同年8月12日,在北平病逝,葬于万安公墓,享年51岁。
朱自清一生勤奋,其著作包含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等,共计26种之多,大致有二百多万字。
说道这里,我们不得不说一说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艺术。叶圣陶先生曾在《朱佩弦先生》中这样说道:“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早期清秀隽永,中期质朴腴厚,后期激进深邃,无一不显现出他对散文艺术的独特见解,以及在自身散文创作时的独特风格和审美意趣。郁达夫对朱自清的散文有一个很精致的评价:朱自清虽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
伴随着中国百年的沧海巨变,朱自清以他平实真切的风格和饱含匠心的散文,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初读朱自清,便是“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图源网络,侵权可删)
1917年冬,朱自清父亲朱鸿钧时任徐州榷运局局长,在徐州纳了几房妾室,被当年从宝应带回来的潘姓姨太太得知后赶至徐州大闹了一场,上司得知此时后免了朱鸿钧的职。为打发徐州的姨太太,朱鸿钧花了许多钱,以至于亏空了五百元,家里变卖了很多的首饰,才把亏空补上。祖母不堪承受如此变故,终撒手人寰。
朱自清回家奔丧,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朱鸿钧送朱自清上火车北去,那年朱自清20岁。
朱自清对因父亲朱鸿钧不检点而造成的家庭变故不满,因为各类家庭琐事有过隔膜和冲突,但在后来的奔忙之中,同为人父的朱自清透过时间的烟云雾雨看到了父亲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已。他同世人一样,有缺点,也有人情。他为儿子做紫毛大衣、买橘子,惦记儿孙。无论父亲的缺点多大,即便是造成了家中如此变故,他对儿子的爱依旧是真诚、淳朴且深厚的。
推己及父,朱自清对于自己与父亲的隔膜和不满,内心全是反省和后悔,情难自已,于是便“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才有了你我今天所见依旧为之动容的《背影》。
在次送别之中,朱鸿钧对朱自清的体贴、关怀和爱护,让朱自清感动不已,父亲的这次送别使他难以忘怀,几年之后,父亲的背影再次浮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他久久不能平息。
再读朱自清,已是“……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图源网络,侵权可删)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一系列的政治变革、使得众多知识分子又一次陷入了理想与现实相矛盾而带来的彷徨与苦闷中,就连诗人戴望舒也在朦胧诗的背后丁香一样的愁怨着。
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心中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却也无法平息,朱自清开始对生活感到惶惑,内心充满矛盾,无法平静的。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
因着“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朱自清独自夜游,借着的月色,来到了日日走过的荷塘。这月色实在不算皎洁,却也没了往日里因没有月光时的阴森恐怖。平时无意于荷塘的月色,尽管今晚月色很淡,仍然觉得很好……
静谧的荷塘让朱自清的心态格外平和,他暂时忘却了生活的烦恼,忘我地享受着美景和这难得的“自由时光”。此时的他已经完全地融入了月光笼罩之下的荷塘里。
因为无法逃离压抑苦恼的现实世界,只能将月色下的荷塘化作一个安静和平的世界,暂时忘却现实生活的琐碎与烦恼,寻求短暂的安宁。
月给人高洁、冷清之感,是人触碰不到、更无法亵渎的。飘洒而下的月光散发着纯洁的光芒,于无形之中给人希望。“月光”像是朱自清在长期生活的黑暗环境中的一束光,代表着他对光明的渴望。月光下的荷塘清幽、雅静,未曾沾染半分世俗之气,没有战争和杀戮,安宁祥和,这正是他心中所向往的世界。
《荷塘月色》通过描写冷清月夜下的荷塘景色,流露出朱自清向往安宁而不得、想要逃脱现实而不能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他心灵上的折射。
这篇散文看似写景,实则不然,荷塘的“月色”从明亮到朦胧再到黑暗,都是作者内心的映照罢了,由月光变幻照应作者心境。表现了朱自清对现实处境的苦闷和对当下时局的忧患。
(图源网络,侵权可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