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
01、自幼天资聪颖,有贵人相
李世民于公元598年农历十二月戊午日出生在武功的李家别馆,父亲是时任隋朝官员的李渊,母亲是北周皇族窦氏。
童年时代的李世民聪明果断,不拘小节,接受儒家教育,熟读四书五经,学习武术,擅长骑射。
02、少年英雄,初露锋芒
李世民幼时就非常机智聪明,在军事方面的能力更是突出。
在公元615年的时候,隋炀帝杨广在雁门关被突厥围攻,年仅16岁的李世民带兵勤王。
当时的他,在面临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虚张声势吓走了突厥士兵,救下了隋炀帝。
公元616年,父亲李渊出任晋阳留守,李世民跟随到太原,并随父多次出征。
他英勇善战,有勇有谋,平服发生在今山西省内的各种叛乱和抗击东突厥人的入侵。
03、眼光独到,劝父起兵
十八岁那年,李世民跟随父亲在山西河东镇压起义军,那时候的李世民已经具备了超越年龄的成熟战略眼光。
他对李渊说,现在全天下的人都在造反,如果强行镇压,倒霉的只会是我们自己,不如早做别的打算。
李渊早就有了起兵造反的念头,他表面韬光养晦,暗地里呢到处招揽豪杰,扩充实力,等待造反的时机。
公元617年,李渊以讨伐辽东的名义开始集结军队,起兵反隋,这就是晋阳起兵。
那时不到二十岁的李世民,不仅和父亲一起谋划大事,招募人才,还亲自带兵作战。
公元617年(义宁元年)农历十二月,李世民为右元帅,徙封赵国公,率兵十万进攻隋朝的东都洛阳。
不克而还,设三路伏兵于三王陵,击败隋将段达。
随后起义军挺进关中,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中部,连战连胜,最终一鼓作气攻克了长安城。
公元618年(武德元年)农历五月,李渊废黜杨侑,称帝,改国号为唐,封李世民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
04、四处征战,威望日隆
唐朝建立后,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未完全统治全国,因此,李世民经常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
自公元618年(武德元年)起,李世民亲自参与四场大战役。
公元620年,李世民进军河南,围攻洛阳的王世充足足围了八个月,随后,窦建德率军前来支援王世充。
李世民留下部分军队继续围困洛阳,自己则率领精锐骑兵三千五百人在洛阳东部的要塞虎牢关,迎击窦建德的十万大军。
决战前一天,李世民命令将一千多匹战马赶到战场附近的黄河北岸去放牧,
侦查到这个消息后,窦建德第二天就全军出击了,到了中午,看到唐军仍然不出来,索性就在战场上休息了起来。
李世民下令向疲惫的敌人进攻,那一千多匹头一天还在黄河北岸吃草的战马,这时候都已经生龙活虎地回到了战场。
载着唐军冲锋陷阵,窦建德的军队猝不及防,很快就崩溃了。此战之后,窦建德被俘虏,王世充投降。
四场战役的胜利,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班师返京时,受到长安军民的隆重欢迎。
李世民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大唐盛世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05、兄弟明争暗斗,互相倾轧
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李渊建立唐朝后,立李建成为太子。
李渊又下诏特许李世民自置官属,李世民因此开设文学馆,给自己招募一些顶级文官,收揽四方彦士入馆备询顾问。
长兄皇太子李建成知道李世民终不肯屈为人臣,处处设防,排挤李世民。
李世民遂与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猜忌日深,两派大臣之间互相倾轧。
李建成曾经下毒谋害李世民,其中宰相裴寂、谋士王珪、魏徵、东宫卫士将领薛万彻等追随李建成、李元吉。
秦府谋士杜如晦、房玄龄,将领秦叔宝、尉迟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从李世民。
宰相陈叔达、朝臣长孙无忌等暗中支援李世民。其余将领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06、玄武门之变,被封为太子
公元627年,突厥军队又到边境骚扰。李建成为了不让军队落在李世民手里,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带兵做统帅出征突厥。
并且他还打算让李世民的几名亲信将领随军出征,借此机会彻底瓦解他的势力。
在太子的东宫中担任主管计时的职位的王晊,已被秦王李世民收买,成为李世民在东宫的眼线。
他悄悄告诉李世民:“李建成想借此控制秦王的兵马,并准备在昆明池设伏兵杀秦王。”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领十名亲信部下埋伏在皇宫的北门玄武门。
李建成和李元吉一起从玄武门进皇宫了。进门之后,大门突然被关上,他们带的侍卫被关在了门外。
李建成这才发现情况不对,正想转身回府,埋伏在此的李世民呼喊一声,一箭将他射死,很快李元吉也被尉迟恭杀死。
接下来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手下先后攻打玄武门和秦王府。
尉迟恭直接将他们俩的人头亮了出来,这些人看到他们效力的对象已经死去。
顿时失去斗志而溃散了,这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政变结束后,失去两个儿子的李渊只好改立李世民为太子,李渊让出军政大权给予秦王李世民。
李世民登基,改年号为贞观,中国历史中国历史迎来了贞观之治。
07、贞观之治,开启盛唐之旅
唐太宗继承皇位之后,对大臣们非常尊重,努力学习治理国家的方法,非常积极地向爱卿们吸取经验教训。
李世民经常以亡隋为戒,叮咛自我克制欲望,嘱咐臣下莫恐上不悦而停止进谏,
他主张削弱地方割据势力,但又不是强迫他们服从他,他知道包容的力量是无穷的。
李世民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整饬吏治;
唐太宗为国家强大,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1)大兴农业,减轻赋税
隋末唐初天下大乱,田园荒芜,经济瘫痪,百姓流离,游牧民族还不时前来骚扰掠夺。
关中连年灾荒,李世民开仓赈济灾民,拿出御府金帛,为灾民赎回卖出的子女。
唐太宗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奖励垦荒,大量兴修水利,规范农业税收使农民可以安心生产,衣食有余,安居乐业。
李世民还紧缩政府机构,以节省政府开支,减轻人民的负担,他曾遣散宫女三千多人,并下令免去四方珍贡。
随着这些政策的持续实施,国家的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也渐渐安定繁荣了起来。
可以说,重视农业是唐太宗治理国家的基础。
(2)不拘一格用人才
李世民十分爱惜人才,在初期的时候招揽了房玄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
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忠直廉洁之士,其他的如李勣、李靖等,可谓是一代名将。
李世民亦在选贤任能的时候,不计出身、不问恩怨。魏征当过道士,曾是太子李建成的旧臣,向太子提议过杀害李世民。
李世民不计前嫌重用魏征。鼓励臣子直谏,魏征前后谏事二百余件。
李世民还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他曾先后五次颁布求贤诏令,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
唐太宗用人不分贵贱,用人的时候以贤德为唯一的标准,这就为非官宦子弟的廉洁之士提供了为国家效力的机会。
就是因为他这样的清明政策和用人之道才为国家带来了国泰民安的时期
使得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
唐太宗用人特别有气度,许多创业的皇帝都喜欢屠杀功臣,但唐太宗更宽容,他永远不忘记开国元勋们的功劳。
他特意建造了一座凌烟阁。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贡在里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贡在里面,表彰他们的功绩,希望与他们共享富贵。
(3)重视吏治,提高政府效率
李世民十分重视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风评。
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
4)对外用兵,扩展版图
唐太宗登基后不久,东突厥的颉利可汗就率二十万大军入侵,逼近长安城。
唐太宗积极备战,任用李靖和李绩两位名将大破东突厥。俘虏了颉利可汗,统一了北部边境。
将十万户突厥人迁居到中原地区来居住,其中,长安就有一万户。随后,他又连续用兵平定吐谷浑,让他成为唐朝的附属国。
唐太宗的这一系列胜利,意味着自汉朝以后,中原王朝再次恢复了对西域的统治,打通了丝绸之路。
(5)注重法治,海晏河清
唐太宗李世民十分注重法治,他说:“国家的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而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所以一切都要以法为准。”
李世民让臣下按宽简原则修订法律,制定出《贞观律》,减轻刑罚。贞观律制定出来后,李世民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严明和稳定,真正做到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尽管执法时铁面无私,但在量刑时他又反复思考,他说:“人死不能复生,所以执法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又慎。”
死刑犯被准许回家办理后事,第二年秋天再回来就死,这些囚犯全部信守承诺回来了,没有一个人逃亡。
(6)发展商业,海外声名远扬
唐太宗时期,对于商人来说也是个不错的时期,自古士农工商,商人排最末。商人的地位也比种田人要低好几个等级。
唐太宗李世民不但不歧视商业,还给予了许多便利的条件。
在他的倡导下,新兴的商业城市如同雨后春笋般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了。
当时世界有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大唐帝国的领土上。
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扬州、益州、西北的沙州、凉州等。
唐朝的强盛使得国家的开放程度很高,陆上、海上的丝绸之路贸易兴盛。
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成为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这条商业通道在大唐帝国时达到了最高的使用价值。
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得唐朝在海外声名远播。
(6)兴办学校,以文治天下
作为一个爱书之人,李世民组织文人儒士修订诸经正义和史籍,他让孔颖达等人修订《五经正义》,统一南北经学。
又设立了国史馆,由宰相监修前朝国史。在京设立弘文馆,征集到图书两万余卷。
重建地方州县学校,扩充京师的国子监,聘请名儒出任老师,学生有上万人。
除了本国的学生,唐朝的学校还接受高句丽、高昌、新罗、吐蕃、日本等地的学生来华求学,使得唐代的学术文化传播四方。
经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并稳定发展。
唐朝民俗开化,经济繁荣,是当时各民族的大熔炉,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昌盛的时代。
这一时期的百姓因为丰衣足食,对国家没有怨气,所以不会涉险犯罪,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贞观年间,唐朝得到空前发展,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各民族融洽相处,他被西域诸国称为“天可汗”
08、唐太宗与长孙皇后伉俪情深
长孙皇后的先祖是北魏拓跋氏,随着北魏孝文帝的孝文帝的姓氏改革,改姓长孙,她的父亲长孙晟在隋朝官至右骁卫将军。
长孙皇后有一张清秀的脸庞,又带着淡淡的贵族气质。
她身材十分纤细,皮肤水嫩,嘴角带着一丝微笑,长孙皇后集所有优质的外貌于一身。
长孙皇后很小时就知书达理,饱读经书,13岁时,嫁给了时年17岁的李世民。
夫妻恩爱无比,他们常常有许多话说,琴瑟和鸣,好不亲热。
长孙皇后嫁给李世民后,悉心照顾公婆,和妯娌和睦相处。
她不仅会持家,而且还有文采,能够吟诗作赋。
唐朝建立的元年李世民被封为秦王时,她就被封为秦王妃。
为了丈夫李世民的事业,她在武德末年竭力争取老公公李渊的后宫对丈夫李世民的支持。
玄武门之变当天,长孙皇后亲自勉慰诸将士。李世民政变成功之后被立为太子,她也被封为太子妃。
李世民即位成为皇帝后13天即册封她为皇后。
长孙皇后在皇后的位置上待了10年,她善于借古喻今,匡正丈夫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想法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
长孙皇后从来都不是一个对权利很看重的女人,她知道外戚恃宠而骄的下场,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国事。
太宗喜欢对皇后讲述前朝之事,皇后非常自律,一直劝太宗不要跟自己说前朝之事,太宗还是愿意对她说。
后来唐太宗要立她哥哥长孙无忌为宰相,长孙皇后一直恳求不要这样做,免得形成她和长孙无忌专权的现象,李世民只好作罢。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是真的互相相信彼此,并且事事为对方考虑,在意对方的想法,可谓伉俪情深。
长孙皇后为人十分恭敬谦卑,识大体。她所生的公主唐太宗非常喜欢。
公主出嫁时,太宗给了很多嫁妆,魏征对此很不赞同,太宗将此事告诉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不但没生气,还夸赞了魏征一番,可见其心胸宽广,为人正直。
长孙皇后生病,儿子就来跟唐太宗说,要大赦天下,长孙皇后当时就否定了这个事情。
她认为她生病不值得这么做,太宗听闻感动流泪。
长孙皇后病逝时36岁。她先后为唐太宗生下3子4女,谥号“文德皇后”,后又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
长孙皇后去世后,唐太宗李世民让人在皇宫内的花园中建了一座很高的层观。
层观建成之后,他日日独自一人登上去对着一个地方默默地出神,有时候还会边看边流泪。
后来他不愿意自己一个人在层观上面观望了,于是他特意带着魏征登上去观望。
层观很高,视野很开阔,唐太宗特意指了一个方向让魏征去看,结果魏征细细看了很久,然后转身对唐太宗说:“臣老眼昏花,看不见。”
太宗知道魏徵指责他只想着妻子,忘了父亲,无奈大哭,叫人拆了高台。
自文德皇后逝世以后,唐太宗对文德皇后念念不忘。每逢年过节都要亲自去祭拜皇后。
他还经常要人为皇后建立寺庙,令高僧为皇后诵经祈福,积攒福气。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念念不忘的爱妻,唐太宗与长孙皇后可以说是唐朝的一对模范夫妻,明君贤后。
09、精心培养接班人
嫡长子李承乾7岁被立为太子,当太宗发现李承乾并非是他心目中的接班人时,目光转而转向次子李泰。
嫡子们欲效仿当年玄武门之变中的李世民,勾心斗角,承乾、李泰成为扶不起的阿斗。
643年四月,太子李承乾以谋反之罪被废,唐太宗遂将其第九子晋王李治立为太子,并对太子严加教管。
公元648年(贞观二十二年)正月,唐太宗将他撰写的《帝范》十二篇颁赐给太子李治,并对其告诫说:
“你应当以古代的圣哲贤王为师,像我这样,是绝对不能效法的。我自从登基以来,所犯过失是很多的:
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
所有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过失,千万不要把我作榜样去效法。”
可惜,李治性格懦弱,身体多病,辜负了父亲的精心培养。
唐太宗去世后,唐朝政权落到了武则天手上,他成了傀儡皇帝,令人叹息。
10、兴趣爱好广泛
唐太宗喜欢公马打猎,喜欢书法,他戎马半生,东征西讨,弓箭从不离身。
当了皇帝之后,他仍然忍不住手痒。还曾经跑去给御林军当射箭的教练。
书法方面,唐太宗最喜欢的是王羲之,他费了很大的功夫,把兰亭序的真迹弄到了手,并且用来陪葬。
他还发动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等人都来学习王羲之,带动了一场书法界的革新,最终让让王叔成为了全国书法的正宗。
初唐诗歌流传后世最多的就是唐太宗。在写文章方面,他的成就更高,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历史评论、政治评论和文艺评论。
但是唐太宗不注重文学方面的名声,并且拒绝出版诗集和文集。其中最著名的诗有如下几首:
元日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守岁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饮马长城窟行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11、各种打击,一代明君落寞离世
贞观十九年初冬(公元645年),四十八岁的太宗亲征辽东并取得部分胜利后班师回朝。
因为没有取得预期成果,这令唐太宗感到十分遗憾,也感到耻辱。
他心灰意冷,身体也顿感疲惫。他很快病了,回到长安便躺在了病床上。
紧接着,太宗最喜爱的小女儿晋阳公主又不幸夭折,他痛苦万分,竟一个多月不思饮食,终日流泪。
晋阳公主的夭折却令太宗迟迟无法从痛苦的阴影中走出,同时也大大伤害了太宗的身体。
期间,因服用中天竺国方士炼制的丹药,服后上吐下泻不止,病情突然加重。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公元649年7月10日),太宗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
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唐太宗去世后,追封的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其创下的大唐盛世也为后人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