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爱百科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首页 人物简介

程颢程颐简介生平:生于武汉为何葬于洛阳?

时间:2024-05-29 00:54:21 作者:文体大观


在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中心,有座占地360亩的二程文化园,是当地最为知名的旅游景点,园中分布着神道、祭坛、祖庙、圣殿、书院等建筑以及二程的墓地,体现出很浓重的文化氛围。

该园是纪念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这对同胞兄弟的。因为他们在中国儒学思想发展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儒学第二次复兴的主要骨干人物,被后人尊称为“二程”。

程颢,宇伯淳,(1032-1085年),后人号为明道先生。 程颢自幼聪颖,幼年时期就开始习诵儒家经典,10岁就能写诗作赋。他不但天资聪颖,并能刻苦学习,20余岁即中进士。随后做了几任地方官,在任上,是一位干练的官员。为官期间,程灏按照儒家的“仁政”原则实行了一些“惠民”之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痛苦。

程颐,字正叔,(1033-1107年),后人称他为伊川先生。他也是一位早熟的道学先生,在18岁时,就以布衣身份上书仁宗,怀有雄心大志。在此次上书中,他还请求皇帝石对,陈其所学,此后,他的名声和影响就更大了。程颐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按旧例,程家世代为官,其父程珦享有荫庇子弟当官的特权,而程颐却把每次“任恩子”的机会让给了本家族的其他人,自己没出去做官,长期以“处士”的身份潜心于孔孟之道,并且又大量接受学生,从事讲学活动。

二程不仅是北宋时期开创新儒学的“五子”之一,他们所创立的“洛学”,还使理学具有了完整的形态,因而又是宋明理学的实际创立者。这个学派在中国学术思想上具有重大的影响,产生了一大批理学人才,南宋朱熹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在学风上,两程提出了“穷经以致用”的主张,突破了汉学不敢独立思考的墨守成规的治学方法,为时代的一大进步。

在二程文化园,二程的墓地有三个墓冢,两前一后,前者为程颢、程颐之墓,后者是其父亲之墓,意为父抱子,墓冢保存良好。每个墓冢周围各砌有青石护墙,墓冢前分别竖有刻着“宋儒程伯温先生墓”“宋儒程明道先生墓”“宋儒程伊川先生墓”字样的高大青石墓碑。现存墓碑均为清雍正四年(1726年)所立。墓地东西长205米、南北宽138.8米,占地40余亩,古柏森森,肃穆幽静。1963年,程园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伊川县政府大力修缮程园,新建山门和围墙,成立了程园文物管理所,加强对程园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目前,程园内除二程及其父的墓冢外,还有其子女及二程叔父的墓冢。

从人生历程来看,二程祖籍安徽徽县,出生于黄州黄陂县(今属武汉市),为何会葬于此处呢?这就涉及到了其家世的迁徙了。据考证,二程的祖籍曾为安徽徽县,后迁居中山博野(今河北省定县)。二程的高祖父程羽在宋太宗朝以辅翊功显,赐第于京师(今河南省开封市)泰宁市,官至兵部侍郎,赠太子少师、礼部尚书;曾祖父程希振,官至尚书虞部员外郎,死后葬于伊川(今河南省伊川县城关),始迁居河南(今洛阳)。这就是程氏家族墓地位于伊川的起源。

到了二程这一代,因为其父亲程珦曾任湖北黄陂县尉,程颢与程颐先后在1032年、1033年生于父亲任上,二人拜周敦颐为师,学习孔孟之道,研读儒家经典。1056年,程珦定居在洛阳履道坊,二程也就此成为洛阳人。

1082年,49岁的程颐来到洛阳九皋山下、伊河岸边,创办伊皋书院,那时,他已名重天下。之后,程颢也来到书院讲学。哥哥程颢满脸和气如春风,弟弟程颐一脸严肃似秋霜,两人风格迥异,却都学问深厚,兄弟二人集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于一身,被誉为“一门两学士”。他们在北宋时期的洛阳一带讲学著书,长达20年之久,他们仰观天象识天理,俯察人世思兴替,共同创立了影响深远地理学,在中国文化史、哲学史上树起一座丰碑。

所创建的“天理”学说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在程颐去世129年后,1236年,南宋诏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阳伯,“并从祀孔庙”,二程理学渐成官方哲学。元代,二程所著的《伊川易传》被列为科举必读书。清代康熙皇帝提倡二程理学,亲题“学达性天”的匾额给程祠,每年拨祭银40两,把二程第21代嫡孙召进宫里赐宴。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荣。”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