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临床应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名字中带有“南”或“北”的中药,例如南葶苈子和北葶苈子、南五味子和北五味子、南柴胡和北柴胡等等,它们可不全是地理位置上的差异,一字之差,功效也许就大不相同。今天小编要介绍的是南沙参和北沙参,作为中医师常用的两味中药,虽然仅一字之差,它们可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药材了,具体有哪些区别?还请您听我慢慢道来。
来源差异
沙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在宋代本草中已记载沙参的植物来源有两种,清代张璐第一次提出沙参分南、北。在前代的本草积累下,至清代《本草纲目拾遗》《本经逢原》两书问世以后,开始将沙参分为南沙参和北沙参两种。
南沙参是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或沙参的干燥根。喜生山地,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但以安徽、江苏、浙江等地产品质量为优,故称“南沙参”。
北沙参是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干燥根,喜生沿海沙滩上,主要分布我国北方,如山东、河北、辽宁等地区。
药材性状差异
南沙参呈圆锥形或圆柱形,略弯曲。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凹陷处常有残留粗皮,上部多有深陷横纹,呈断续的环状,下部有纵纹和纵沟。顶端具1或2个根茎。体轻,质松泡,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多裂隙。气微,味微甘。根据南沙参的性状特点,又名沙参、泡参。
北沙参呈细长圆柱形,偶有分枝。表面淡黄白色,略粗糙,偶有残存外皮,不去外皮的表面黄棕色。全体有细纵皱纹和纵沟,并有棕黄色点状细根痕;顶端常留有黄棕色根茎残基;上端稍细,中部略粗,下部渐细。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浅黄白色,木部黄色。气特异,味微甘。
功效与应用差异
南沙参甘,微寒。归肺、胃经。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化痰,益气之功效。用于肺热燥咳,阴虚劳嗽,干咳痰黏,胃阴不足,食少呕吐,气阴不足,烦热口干。现代研究发现南沙参主要含三萜类成分,还含生物碱类、黄酮类、多糖、鞣质等。具有抗辐射、延缓衰老、提高记忆、抗肝损伤、镇咳祛痰、免疫调节和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北沙参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之功效。用于肺热燥咳,劳嗽痰血,胃阴不足,热病津伤,咽干口渴。现代研究发现北沙参主要含多糖、香豆素苷、黄酮类等成分,有细胞免疫、降糖、抗菌、镇静、镇痛、抗癌等药理作用。
综合以上,南沙参与北沙参来源于两种不同植物,而二者功用相似,均以养阴清肺、益胃生津为主要功效,用于肺阴虚证和胃阴虚证。南沙参偏于养肺阴,尚可清肺、祛痰、止咳,长于治肺热阴虚所致的燥咳、痰少、痰黏,尚兼有益气、化痰作用,较宜于气阴两伤及燥痰咳嗽者。北沙参清养肺胃作用稍强,多用于肺胃阴虚有热,症见燥咳无痰,阴虚劳嗽,津伤口渴等。此外,注意南沙参和北沙参均不应与藜芦同用,属于十八反药对。